今日视点:党建+引领,助力称多精准扶贫

07.11.2017  10:29

  脱贫,是一场势在必赢的攻坚战。

  在国家新一轮脱贫攻坚主战场中,地处三江源头、今年制定脱贫摘帽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因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加之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薄弱、后续产业滞后、生活成本高等原因,全县15388个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一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为此,称多县不断夯实党组织基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扎实开展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工作,使基层党建工作真正地融入扶贫、服务扶贫、推动扶贫。受益于“党建+”,嘉塘草原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重新燃起了脱贫的希望。

   精准▶通天河畔做起绣花功夫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近两年来,称多县不断加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帮扶,注重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不力、扶贫效果不明显的贫困村作为重点,采取领导挂点联系、“一村一策”等有效措施进行整顿,帮助解决突出问题,夯实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

  “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按照国家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标准,——2017年实现贫困县摘帽、18个贫困村、15388个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

  2016年,5个贫困村、3121个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首战告捷。但在称多县每一个党员干部看来,在脱贫攻坚阶段,每脱贫一户都是巨大的胜利,因为越到最后越是“硬骨头”。这里少数民族占主体民族,贫困情况又格外复杂,有土地草场资源极其稀缺的山区,还有绵长的通天河流域,有因病致贫,也有素质型贫困。显然,对这部分人群,大水漫灌的扶贫不再适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贵在精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措施,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精准,也成为称多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法宝”。

  何为精准?在称多县党员干部看来,就是“从有啥给啥,转变为缺啥给啥”。

  比如产业扶贫,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生态畜牧业资源和交通便利资源,缺少的是技术、市场和宣传。2016年,按照精准扶贫产业扶持政策,以人均6400元为标准,全县13个村重点发展生态养殖项目,投入近2000万元,项目受益户达3121人。

  当地巴颜喀拉饮品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基地+企业+牧户的形式,种植了33公顷的芫根,公司以每公斤2元的价格收购,农牧民每亩土地有2000元的收入,相对于黑青稞、马铃薯等作物可让农牧民群众收入翻番。巴颜喀拉乳业公司年收购牛奶400吨,年收购支出567万元,受益户数700余户。称多县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帮扶之路。

   合力▶拧成一股绳与脱贫无缝衔接

  “坚持脱贫攻坚到哪里,党的阵地就建到哪里”的工作思路,称多县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使制度体系更加有效、社会动员体系更加健全。同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组织驻村干部、农村党员到贫困户家中,积极宣传扶贫政策措施,引导贫困群众脱掉观念之贫、思想之贫。

  围绕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扶的问题,坚持在固根本、夯基础、谋长远上下功夫、出新招。

  按照贫困人口收入和“五看法”(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要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识别标准,通过多轮次拉网排查,多部门数据比对,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70户,18363人;

  贫困村统一制作脱贫攻坚“六张图”,建成省、州、县三级精准扶贫综合信息平台,初步形成了“户有管理手册、村有作战挂图、乡有规范档案、县有数据平台”的精准管理格局;

  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联乡包村、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对全县57个行政村选派57个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下派驻村干部248名,实现行政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全县机关干部认亲结对2500个贫困户,每一名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一个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构建不脱贫不脱钩的工作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称多县作为省委组织部定点帮扶的单位,所起到穿针引线作用,让全县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织成一张网,阻断贫困的传递,兜住保障的底线。

  “在具体工作中,也有劲儿使不到一起的情况,这时就更凸显了协调者的作用。”对此称多县委书记尼玛才仁深有体会。2017年初,扶贫办和农牧两家就曾因生态畜牧业发展该往哪儿用力出现分歧。一方认为以人均6400元为标准,购置牲畜,重点发展生态养殖项目,只要受益面广就万事大吉。另一方则认为该给全县各乡镇的24万头(只)牲畜参保,提高农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没有基层党组织百分之百的发挥‘桥头堡’作用,从根本解决称多农牧民因灾致贫、返贫的难题也会大打折扣。”省委组织部一句话戳中要害,说得双方心服口服。

  心服口服,来自于对当地情况的深入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按照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定点帮扶以来,通过省委组织部多次调研倾情帮扶,目前全县已做到政策精准落实、帮扶精准到位,激发了全县干部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让党建扶贫在底层活力尽显,不断渗透、瓦解脱贫攻坚壁垒。

   真情▶党建+坚决向贫困宣战

  扶贫,说到底扶的是人;做扶贫工作,说到底靠的也是人。“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党组织的最大优势就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领群众。”称多县称文镇党委书记祁玉忠介绍,该镇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深入到贫困群众中,了解他们所需所盼所想,找到“贫根”、对症下药,变“输血”为“造血”,以党带群,形成脱贫攻坚、共同致富的强大凝聚力。

  称文镇以村为单位,划分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建立一个党小组,由网格中的先进党员担任党小组组长,确保每个网格都有党组织、每名党员都在网格中,并分别安排一名乡镇或村党员干部担任网格党小组指导员。

  村村都有帮扶队,一村选派一个书记,一个贫困户确定一名帮扶责任人,从精准“扫描”每个贫困户情况,到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广大的党员干部奋战一线,把脱贫攻坚的军令状明确到每一个人,每一个行动中。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户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称多县党员干部的庄严承诺。

  称多县气候最恶劣的乡镇之一的清水河镇中最偏远、海拔最高的红旗村,平均海拔达到4800米,属纯牧业村,经济结构单一,牧民主要收入来源依靠放牧,可以说就是靠天吃饭。2016年,任职玉树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的王志伟被派驻到红旗村担任“第一书记”。

  通过实施易地搬迁、低保兜底的措施,将无劳动能力的重病人、残疾人、老年人等全部纳入低保;解决了全村64户9个联点的“四通”(即通水、通电、通路、通信号)问题;通过整合草场、牲畜,集中69户闲置劳动力,争取项目贷款,利用精准扶贫相关政策购买生产资料,着力打造“企业+基地(牧场)+合作社+牧户”的新牧业模式,建立起相互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可是面对红旗村草场退化、鼠害泛滥等问题还未解决,产业扶持加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走发展畜牧业,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还未完全“定型”……在这些期盼和担忧面前,任期完成的王志伟做出了再当一年“第一书记”的决定。

  党员在,农牧民群众就有了主心骨,在称多县广大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嘉塘草原的人民重新燃起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党建+”与民意深深凝聚,同频共振,激发出向贫困宣战的强大合力。(洪玉杰)

   视点短评

   永不褪色的旗帜

  沟谷深幽、百步九折、地广人稀、高寒荒凉……

  恶劣的自然条件及基础设施薄弱、后续产业滞后、生活成本高等原因,雅砻江开始流淌的称多,成为三江源头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主战场。

  走在嘉塘草原的村村落落,随处可见奔波在扶贫路上的党员身影,时刻感受到脱贫攻坚、践行党性忠诚的激情。

  然而,也有我们看不见的身影。就在几天前,称多县审计局副局长、称文镇白龙村驻村“第一书记”索昂文保因长期带病坚持负责精准扶贫工作,以至于未来得及照顾自己的身体,耽误病情,于43岁之龄匆忙辞世。

  以生命共赴使命!这是笔者听到这个消息后心头冒出的感触。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英雄般的故事与精神,催人泪下、感人奋起!

  脱贫,从来都是一场势在必赢的攻坚战。把脱贫攻坚当作重大的政治责任、崇高的历史使命、紧迫的发展责任,担在肩上、抓在手上、铭刻心底。把精准扶贫当作实践“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来服务于民;当作新时期锤炼党性的宝贵机会,扎根基层,一丝不苟摘穷帽,全力以赴拔穷根。

  伟大的事业,从来与伟大奉献、极致付出相连。一栋栋簇新整洁的安置房,有“这面旗帜”无私奉献;一捆捆饲草料被送进畜棚的背后,有“这面旗帜”“敢为人先”农牧结合发展的果断尝试;一张张脱贫致富的笑脸上,更有“这面旗帜”无私帮扶的家园情怀。在称多脱贫攻坚的鏖战中,“这面旗帜”飘扬在1836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心上。他们夙兴夜寐,想的是如何让贫困户摆脱贫困泥潭的好点子;他们东奔西走,为的是如何尽善尽美地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

  说成绩,锦上添花皆赘言,说付出,千言万语难述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基础实,才会行得稳;动力足,方能走得远。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3年时间,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还十分艰巨。挺进在守底线、找根源、奔小康、走新路征程上的称多,“这面旗帜”顾不及擦擦脸颊顺流而下的汗水,留给我们一个个勇攀贫困高峰创壮举的坚毅背影。

  称多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尕玛久美表示,一个地区的贫困除了自然条件、社会因素制约外,还和当地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有关。“等、靠、要“思想影响着一个家庭的生活,也影响着一代人的生存质量。所以脱贫不能停留在指标上,满足于“摘帽子”,更要防止“假脱贫”和“数字脱贫”,用“这面旗帜”不断激发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动力。

  热血洒处,必将孕育生机、催放花朵、捧出硕果、酿就幸福;奉献精神,必将燃烧心灵、点亮嘉塘、璀璨长空、光耀三江源!(洪玉杰)

   故事传真

   贫困群众的“定心草”

  深秋,通天河流量骤减,流速变缓,它从远方的大山一路向下,流过尕朵乡卓木其古村,此时,牧民普才正站在一片燕麦地旁,久久地注视着……

  “别看种植的面积不大,这些燕麦可是贫困群众的‘定心草’”。秋风瑟瑟,似乎一股浓浓的草香迎面扑来,聊起这一切,随行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农牧局扎西才仁嘴角微微翘了起来。“紧紧围绕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减畜不减收的目标,今年全面开展优质高产饲草种植项目,建立饲草料试验基地。通过整合耕地和开垦撂荒地,目前县域范围内种植燕麦、芫根面积超过1200公顷。”

  这是一年来称多县扶贫攻坚工作结的又一硕果,更是一年来实施“农畜结合、草畜联动”发展新模式,引领通天河畔农牧民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

  土生土长的牧民普才当了半辈子的牧民,一到冬天,这颗心跟着多变的天气,一直悬着。“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只要迎来一场雪灾,加上恶劣的气候,普才的这点“家当”说没就没了。

  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今年的冷天气比往年来得早了一些。远处山坡上枯萎的草摇摆不定,草场显得越发荒凉,这就更加让普才心里没底儿。一次又一次地察看畜棚,一次又一次地计划饲草料的使用时间。

  “别担心,今年抗灾保畜的饲草料发放了。不管遇到怎样的天气,绝对能应付得过来!”扎西才仁一边劝说着普才,一边往他家里走去。

  即使没走进去屋子,打开房门的瞬间,屋里暖和气息扑面而来。普才的妻子正忙着做饭。说起扎西才仁要介绍饲草料的发放政策,普才的妻子往炉子里送了一铲牛粪,给我们倒了奶茶后,很感兴趣地凑了过来。

  称多县是半农半牧区。从2016年开始,用发展饲草产业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充分利用芫根、燕麦种植面积大、收成好的优势,合理转化利用饲草料资源,形成农牧互补、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格局。

  投资近400万元引进品种优良的黑青稞种子,免费向各农业乡镇的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发放后,今年称文镇、歇武镇、拉布乡和尕朵乡青稞种植面积达到1100公顷。燕麦成为牧区牧草种植的主推品种之一,鲜草亩产达2250公斤,成为全县牧民群众名副其实的“定心草”。

  下一步,饲草料试验基地将建成生产。除了降低牧民养畜成本,提升草产品档次、饲草利用率和牲畜的良种率、出栏率,还能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农牧民来自畜牧业收入大幅度提高。

  ……

  扎西才仁一句一句地介绍,直说到普才的心底,大家就种草与养畜相结合这个话题越聊越兴奋,越谈越投入。

  作为地道的牧民,普才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依托称多县生态畜牧业建设优势和热潮,在转变经营方式上做文章,实现饲草就地转化增值,这些都能理解。但也应该考虑给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困难群众一段生产上的适应期,一段政策的过渡期,一段心理上的缓冲期。让他们今天的“定心草”和明天的“脱贫致富”能够自如地对接,平稳地过渡,并由此产生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洪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