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同心共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
“十三五”开局,我省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历史和现实经纬出发,从立足本省到面向全国新的更高层次视野出发,我省将努力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
初春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寒意依然。一大早,才让多杰就来到巴塘步行街,他黝黑的脸庞上挂着笑,熟悉的和步行街里的商铺老板们打招呼,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才让多杰是市场物业管理公司经理,也是市场所有商铺的“管家”。
巴塘步行街是同德县主要商业街道之一,步行街内少数民族商户占总商户的80%。除了做好物业工作,才让多杰一天也没闲着,帮助商户解决难题、化解纠纷矛盾、宣传民族政策,为构建和谐巴塘步行街起到了积极作用。
才让多杰说,一直以来,我们物业的工作其实就是简单的四个词,“团结、帮助、引导、服务”,只有各民族的商户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带来步行街商业的繁荣。
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巩固发展新型民族关系
和才让多杰一样,为民族团结一家亲做出贡献的生动事例在全省随处可见。2016年以来,兴海县中铁乡以“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为载体,全力推进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以农牧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树立了知荣明耻的新风,受到了农牧民群众的欢迎。截至目前,中铁乡7个村、1811户都参与了“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评选出“五星级文明户”90户,向县文明办推荐“县级五星级文明标杆户”9户,文明花香溢满了中铁草原。
一年来,我省各地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发展。
湟中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尖扎县医院、西宁市城东区、青海民族大学等14个地区和单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省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被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成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克素尔村、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红军小学、省藏医院等10个全省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
全省共打造民族团结教育基地16个,村社、学校等示范点335个。年内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68个,先进个人266名;打造黄南热贡艺术、果洛格萨尔等文化品牌,举办玉树赛马节、海南国际射箭精英赛、塔尔寺酥油花文化旅游艺术节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35次。完成电影《德令哈之夜》、藏戏《松赞干布》、歌舞剧《彩虹儿女》、图书《湟鱼》等反映青海历史人文特色的作品31部。
一系列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文艺创作,一个个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标杆,为我们唱响了国家富强好、民族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也为创建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加强民族地区法治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又到了我省开展纠纷排查化解的主要时间。这个月,我省各级领导将下访一级,干部入村进户排查,运用领导包案、分流交办、分级化解、督查督办等多种方式全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去年3月,我省排查重大矛盾纠纷1862件,成功调处1714件,调处成功率达92.1%。落实省州县乡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会议制度,坚持每月排查梳理,分析研判,列表交办,限时解决。对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实施风险评估,“一事一策”制定措施、跟踪问效。
一年来,全省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5462件,化解14235件,化解成功率达92.1%,强化了源头预防,杜绝了矛盾叠加发酵,有效维护了地区安全稳定。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形势下,抓好民族地区的法治工作,对于提升全国的“法治”水平,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我省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提升法治水平。
启动实施“七五”普法,持续开展法律“七进”、“双百”法治宣讲、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开设覆盖甘青川藏区的藏语法治广播节目,组建普法志愿者队伍,积极运用微信、微博等“两微一端”新型媒体开展普法宣传,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出台《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着力构建了以源头预防为基础、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预防化解工作格局;《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和《青海省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管理条例(修订)》的起草完成、《青海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立法调研,积极推进了地方立法。
为实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我省出台了《青海省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立联网运用工作实施方案》,全省市(州)、县(市区)重点部位和主要街道、路口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
不仅如此,我省还全面深化平安细胞创建,召开全省综治(平安建设)基层典型培育工作会议,确定典型培育项目21个,落实资金1674万元,有效提升了“平安细胞”创建的质量和水平;加强重点人员排查帮扶管控,并逐一明确“一对一”、“多对一”帮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以打造班玛经验“升级版”为目标,在组织指导各地自主推进重点乡镇综合整治的基础上,聚焦法治环境差、治安案件频发、矛盾纠纷多的地区,部署开展全省农牧区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党在藏区的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
一系列重要举措的逐步落实,有力推进了依法治理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各族群众幸福感
对于大半生未曾婚娶的老牧人阿昂来说,婚姻虽然来得有点晚,却是无比的幸福甜蜜。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感恩敬老院,他遇到了才仁永叶,两人很快由相恋到相爱并结婚,如今已经过了十二年。敬老院96位被政府供养的老人中,像阿昂、才仁永叶这样,结婚组成“家庭”的老人,已经出现了5对。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治多县,面积8.06万平方公里,人口4.2万,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对象有555人。治多县把敬老院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作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累计投资5200万元,建成了“幸福”、“和谐”、“感恩”、“长寿”和“立新”5所敬老院,设置床位560张,实现了集中供养全覆盖。
治多县将五保供养经费全部列入县财政预算,每年供给补助生活费110余万元,为入院五保老人提供冬装、夏装,全额资助老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专项医疗救助基金。
这仅仅是我省“小财政、大民生”举措的一个缩影。“十三五”开局之年,我省将全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投入,使藏区持续保持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
——脱贫攻坚首战告捷。我省6个县、404个村11.6万人实现“脱贫摘帽”,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率先在全省实现脱贫清零。实施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8.06万套、农牧民危旧房改造6.5万户:
——新增城镇就业6.35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9%,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34家;
——15年免费教育稳步实行,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三江源民族中学、省级文化“三馆”和安多藏语译制中心建成投用,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2%;
——“健康青海2030”行动计划启动实施,综合医改持续攻坚,各族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远”的状况明显改善。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规划》实现中期目标;
……
我省“小财政、大民生”的执政理念,顺应了各族群众的新期待,不但使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到千家万户,也探索了欠发达地区改善和促进民生保障的成功之路,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保障。 (苑玉虹)
视点短评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对民族团结最形象的比喻。亲戚越走越亲,感情越走越近。各民族只有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才能真正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省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共存格局,使得青海具有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特点。民族团结进步对维护青海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个转变”新思路中,努力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是新的历史起点上,省委从全局出发,统筹谋划和推动青海民族工作的一次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重大战略思考和引领。
格局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努力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这个发展思路,从历史和现实经纬出发,从立足青海到面向全国新的更高层次视野,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确立的新坐标、描绘的新蓝图、指明的新路径,既符合中央要求,又切合青海实际,突出了民族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地位,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
各民族团结进步,首先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思想上有了认识,行动上才会自觉,才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五个认同”进一步增强,才能在建设美好家园的共同努力中,凝聚起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各民族团结进步,就要求在生活中交流交往交融,才能相互了解,增进感情,进而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做到各民族和谐共处,守望相助。要坚定不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巩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础;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保护文化多样性,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力量。
各民族团结进步,就要进一步加快民生改善步伐,全面提升民心凝聚力。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发展是民族工作的立足点,改善民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基础。只要始终将改善民生这个首要任务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就一定能赢得各族群众的衷心拥护,形成各民族大团结、全社会同进步的生动局面。 (苑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