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在“三区”建设中提升青海“全国地位”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叮嘱:“希望青海在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两年来,紧跟总书记步伐、紧扣党中央节拍,青海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三区”创建结出硕果。
同时,综合分析发展宏观环境和具体条件,青海明确未来五年分两步走,提出第一步到2020年,“三区”建设迈上新台阶,青海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第二步自2020至2022年,建设物阜民丰、开放包容、充满自信的新青海。到那时,发展质量更优,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更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基本形成。文明程度更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更加协调。人民生活更好,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社会治理格局。
以“三区”建设为主战场,新青海发展不断创造新业绩。
打好“保卫战”,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走进这片以“国家名义”建设的生态公园里,探知青海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变革理念,我们愈加深知生态保护优先的重要理念,愈加深感生态兴则文明兴,愈加深思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崛起方向。
宁可牺牲GDP,也绝不牺牲生态环境。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总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而青海湖、祁连山湿地、森林和草原则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和生态功能区。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恢复和保护青海高原生态环境,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由此,我们看到一条条生态“红线”、环保“高压线”,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生产方式说“不”;一批批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完善,一场场节能减排攻坚战打响,一个个重大生态工程持续推进,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精心“呵护”,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来“护航”,因为,于青海而言,这从来是一场输不起的“保卫战”。
就在一个月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区域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国家公园体制全面建立,绿色发展方式成为主体,基本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清清源头净水,润泽半个中国。在刷爆微信朋友圈那抹“青海蓝”的背后,是青海生态状况明显好转,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资源节约取得进展,生态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的见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正一步夯实筑牢。
打好“转型战”,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
一方面,“金玉遍地”,资源富集;一方面,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
“循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山坝蓄水需要循环,生态保护需要循环,青海要发展,也得势必要因地制宜探索“循环经济”新路子。
走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氯气平衡为重点,形成了“从一滴卤水开始的事业”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从单纯氯化钾的开采,到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盐湖提钾后以副产的老卤氯化镁深加工为主线,在察尔汗形成盐湖化工和煤炭化工结合的工艺路线,利用引进电解技术生产金属镁。还通过盐湖镁资源的综合利用,带动盐湖钠资源等多种资源综合开发,在盐湖地区构筑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盐化工、煤基化工、天然气化工、有色冶金、建材工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
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以硫的平衡为重点,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和百万吨复合肥、氟化工相互支撑的有色金属—化工产业链。园区在绿色发展的指引下,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下,工业产值从2006年的21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71亿元,助推效果不断显现。
园区在招商引资方面更是按照“补链”招商,与园区产业链不协调的企业,设立门槛。截至目前,园区不仅在电解铝建链方面为企业提供一系列服务,也助推上下游企业间的联系,使企业低成本、高利润发展。
在新一轮的技术和产业变革在市场倒逼下悄然兴起之时,各行各业迎来了颠覆性创新转型的机会。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持续,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便无从谈起。
如今,牵住循环经济理念统领经济建设的“牛鼻子”,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扩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一个个超大项目纷纷落地,一笔笔资金集中投向试验区,投到产业链上,规划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框架初步构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青海,一个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雏形已具。
拥有丰富的资源,是青海儿女的骄傲。让青海儿女更为骄傲的是,善用资源,长足发展。
打好“民生战”,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青海省有5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7%。我省深刻认识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在此基础上,省委提出了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的思路,并扎实推进。
以思想引领为根本,我省广泛开展“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宣传教育,从小从细从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了“五个认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以科学发展为基础,我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壮大光伏发电、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民族文化、高原旅游、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坚持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每年把75%的财力投向民生,5年累计减贫人口近百万,设立各类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近14万个,城乡近1/3的人口改善了住房条件。
以先进区建设为载体,我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继海北藏族自治州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后,去年西宁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又创建成功,全省示范市州占总数的50%,示范县(市)占总数的33%。持续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2.4万户成为“五星级文明户”,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谐。
“青海青,湟水黄,三江源头是我家。民族娃,团结花,兄弟姐妹是一家。汉藏蒙,回土撒,各个民族把手拉。你帮我,我帮他,处处盛开民族花……”
大美青海,美在各族儿女心相通,情相连,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民族团结之花在青海大地愈发娇艳。(洪玉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