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发布合理用药十条核心信息

06.05.2014  20:21

      公众合理用药常识匮乏

      据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用药行为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201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包括合理用药在内的基本医疗素养仅为9.56%,能够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居民比例约为15%。2012年,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或事件报告120万余份。在全国合理用药网络知识竞赛中,只有6.3%的网友能够全部答对从试题库随机抽取的10道合理用药常识题。

      而中国科协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86.7%的被调查者曾有自我药疗经历。在服药过程中,69.7%的人曾随意增减疗程或自行更换药物。在孩子生病后,近30%的家长自作主张给孩子服用减量的成人药品或抗生素,有时还是多品种联合用药。

      姚宏文说,药品是一把双刃剑,药物用得合理,可以防治疾病;反之,不但不能治病,还会影响身体健康。轻则可增加病人痛苦、提高医疗费用,重则可能使病人致残甚至死亡。姚宏文指出,提高公众的合理用药水平,政府、医院和医务人员、公众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政府主要是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行为的管理规范,完善临床用药规章制度,开展合理用药的宣传和知识传播,引导公众树立合理用药的意识,提高公众合理用药的知识和技能。医院和医务人员主要是提高合理用药意识和能力,规范提供用药服务、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争积极主动地开展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合理用药健康教育工作,宣传基本药物制度,讲解合理用药常识。

      姚宏文特别强调,患者应该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用药,因为医师和药师都经过多年的培训,具有根据患者的病情、自身情况等开具适合患者的处方专业知识。姚宏文举了两个小例子,一个是大多数人家里都会有小药箱,公众往往在患病之后,根据既往的用药经验自行选择药品。但是很多疾病有相同的症状,不同疾病选择的药物是不同的,有些甚至要选择作用完全相反的药物,如果自行根据症状选择服用药物,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另一个例子,是前一时期网上有消息,有一个老医生,因为没有给患儿开输液药而被患儿的家长殴打,这是因为家长不了解国际公认的选择给药途径的原则,即根据病情可以皮下或者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或者输液,所以说公众或者患者也是推进合理用药的关键。此次发布合理用药10条核心信息是希望广大公众能树立合理用药的意识,掌握选择药店,辨别真假药,储存药物,读药品说明书,特殊人群用药的禁忌等知识和技能,做到遵医嘱用药、不擅自用药和停药。

      十条信息的内容

      合理用药10条核心信息对公众了解安全用药常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的内容分别为:

  (一)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不合理用药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二)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三)购买药品要到合法的医疗机构和药店,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四)阅读药品说明书是正确用药的前提,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如有疑问要及时咨询药师或医生。

  (五)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六)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七)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当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八)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防止因存放不当导致药物变质或失效;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接触,一旦误服、误用,及时携带药品及包装就医。

  (九)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十)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