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在产业融合中稳定增收

14.02.2016  08:30

一斤摘好的草莓,到市场上能卖到十几元,而到大棚里亲手摘上一斤,至少也要三四十元。亲自采摘的体验让草莓升了值,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西营村的草莓种植户刘海晨深知其中的道道。早几年他就和周围的村民一起尝试,把简单的草莓种植变成观光采摘,慢慢地打出了品牌,年年都有回头客带着新面孔上门,这让刘海晨的收入连连上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刘海晨一样,试水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不断延伸着农业产业链条。

  农民增收历来是“三农”工作的重头。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9.5%,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9︰1以下。成绩喜人,巩固好势头却不容易。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表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关键因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不断抬高,但农产品价格遇到“天花板”的限制,直接影响着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空间;农民工外出就业不稳定性增加,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增长放缓;农业补贴面临“黄箱”上限的制约,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的后劲不足。

  “十三五”时期,农民增收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除了要在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民就业转移等方面想办法之外,还要开辟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成为新形势下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精妙之处在融合二字。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所说,这不是把涉农的工业和服务业简单地搬到农村,也不是在农村发展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家庭小作坊和小工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立足于农业农村,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方式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一般来说,苹果果汁的附加值要大于种植苹果本身。这一升值过程表明,农业要延伸产业链,加快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实现“接二连三”,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同时,要健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创新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加快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的有机衔接,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也不难理解,刘海晨经营的观光采摘就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顺应老百姓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形势,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拓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包括乡村手工艺等,使它们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关键点是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而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正是“三农”发展一直亟待突破的瓶颈难题。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一方面,要创新产业链与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户对等协商的能力。这就需要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领办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拓展农民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完善农民股份合作社、涉农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对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采取特殊保护,以此让广大农民分享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