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残疾人圆创业就业梦
“不是所有的残疾人都是弱者,只要有坚定的信心,身残志不残,不断发掘自身潜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西宁市城西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就有一些自强不息的创业者,用自己的努力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未来。
33岁的崔源是城西区残联盲协主席。小崔从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经过6年多的锻炼,2009年他在小桥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规模不大,但也算是打开了创业之门。
从一人打拼到如今的五人协作,按摩店的运营走上了正轨。5月初,记者走进按摩店,50多平方米的房间布置得温馨舒适,5张木质的按摩床依次排开,干净整洁。现在小崔已经有4名员工了,月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
为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使他们平等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城西区残联对有创业发展前景的残疾人对象提供市场信息和资金扶持,积极为残疾人争取就业门槛低、灵活性强的用工岗位,先后安置200余名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创办自己的“爱心家政”“爱心缴费点”等小店铺。
“我的腿是一级残疾,没有任何经济来源。2012年,在城西区残联的联系下,获得了一台由雅丰印刷公司捐赠的复印机,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花花爱心复印店’,外面复印一张五毛钱,我只收两毛,我想以这种方式回馈社会……”张生芝简单的话语,透出的是浓浓的感恩情。
建立了全省首家残疾人职业救助中心、建立健全各项救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实施职业救助扶持,安排就业、打造了集残疾人学习、活动、康复、培训、就业、娱乐、婚介等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开设了残疾人就业便民服务一条街……城西区残联积极落实的各项帮扶措施,不仅激发着残疾人创业活力,也使这些群体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去年残疾人就业便民服务一条街正式开市,我有幸分到了一间铺面,在这里,我们不用缴纳任何费用,拿着自己谋生的家什就可开张做生意。”马爱华说,他自幼腿部患病,几年前在南方学会了LED灯的制作工艺后回到西宁创业,因为缺少施工场地,他创办企业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
得知这个情况后,城西区残联将残疾人之家的一间房子腾了出来,为马爱华提供了一个加工作坊。同时,为了解决灯具厂的用工问题,残联又专门举办了两届LED灯培训班,为他培养了技术力量,一家像模像样的LED灯加工厂就这样创办起来了。
记者在城西区残疾人就业便民服务一条街打头的店铺里,看到一盏由他的团队组装的水晶灯被吊在屋顶,黄色的灯光让人备感温暖。“在这里有17家残疾人店铺,有干缝纫、擦鞋的,也有修鞋、修表的……如今,凭借自己掌握的灯具组装和检测知识,我也有了自己的小产业。”看着自己制作的产品,马爱华颇感自豪地说。
城西区残联在投入资金“帮创业”、开发岗位“促就业”的思路下,提升帮扶力度,不仅为残疾人“输血”,而且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残疾人自己创业的“造血”功能,帮助一批批残疾人摘掉了“穷帽子”,精准帮扶真正扶到了残疾人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