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群众从生态保护中得实惠

24.07.2018  09:19

  青海新闻网讯 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战略部署。而林业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省林业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各项安排部署,坚持“生态保护与服务脱贫一批”,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和脱贫攻坚互促双赢,通过落实生态公益管护岗位、发放林业直补资金、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及林业重点工程带动等举措,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生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也使贫困群众参与度和收益水平明显提高。

   争取资金夯基础

  人员安置促脱贫

  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是推进林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有效保障。对此,省林业厅积极争取落实涉林扶贫资金,进一步夯实行业扶贫工作基础。他们充分发挥各部门主动性,把多渠道落实项目资金作为开展行业扶贫工作的基础来抓,全力争取落实各项扶贫资金,为顺利完成各项扶贫任务目标做好保障。

  2016年至2017年来,共落实林业投资68亿元。其中,直接补贴到农户的资金共18.7亿元,包括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落实林业扶贫资金4.54亿元,其中投资9500万元用于全省300个行政村及重点乡镇绿化美化工作。投资4512万元在六盘山地区用于核桃、树莓等经济林建设。投资3161万元开展了平安区东沟林场等32个国有贫困林场建设,解决了林场及周边乡镇存在的供水、供电和供暖等问题。落实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和名优经济林示范项目、林下经济、中藏药材发展等资金1.46亿元。分别协调国家林业草原局和省政府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中央补助资金及湿地管护补助1.4亿元。

  今年56岁的韦成恩目前在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林场老虎沟天保工程保护站担任生态公益护林员。他家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已经成家,还有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前些年,由于家里孩子多,给儿子娶媳妇、送孩子上学的学费支出等,一度让这个年收入不过1万元的家庭陷入窘迫之地。担任了生态公益护林员之后,他家每年都有了1.2万元的劳务收入,再加上养殖牛羊的收入,他家的年收入已达2.5万元。韦成恩说:“现在我的家庭可以说是脱贫了。”

  作为贫困群众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省林业厅始终把落实生态公益岗位作为行业扶贫的重中之重,编制完成省级实施方案,明确生态公益管护岗位聘用要求,统筹安排有管护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生态公益管护工作。

  同时,充分结合林地、湿地分布、管护面积及贫困人口数量等情况,因地制宜设置生态管护员岗位,建立了一支“不漏乡、不漏村、全覆盖”的生态管护员队伍。

  明确县(区)、乡(镇)、村(牧委会)、各级责任,细化、量化生态管护员职责和考核指标,将监督与管护、补助与责任、考核与奖惩、报酬与绩效相挂钩,在做好公益管护岗位工作的同时,提升了管护成效。

  截至目前,从全省各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聘用各类生态管护员1.66万人,超额完成政府核定的1.28万人任务指标,贫困户护林员数量在全省护林员比重达到18%,累计发放管护补助费3亿元以上,三江源地区管护员工资每人每月达到1800元。

  如今,按照我省一户贫困户选聘一人标准,仅此一项,全省6万贫困人口直接脱贫。

   因地制宜拓渠道

  绿色产业促脱贫

  湟源县自2013年开始种植当归、黄芪等中药材,通过几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公司+基地+种植户”的合作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公司通过自有基地种植,带动广大种植户,公司与广大种植户签订订单种植合同,采取年底分红机制,将种植户利益放在首位,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同时对农户脱贫增收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据湟源县泽农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胡耀峰介绍,今年由于种植技术得当,带动农户数量多,种植药材连片成规模,产量也会比往年高。

  近两年,青海各地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大力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目前已成为青海林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林业部门实施精准扶贫的新措施。

  据统计,湟中、湟源、大通、互助等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步增加,带动农民增收效益明显。其中,湟中县泥麻隆村全村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平均亩产800公斤,纯收入3000元以上,是种植农作物的6倍;湟中、大通、互助县今年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规模效益逐步显现。

  近年来,省林业厅通过项目实施,充分发挥了财政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和重点扶持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农民看到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喜人前景,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

  针对我省林业生态工程点多面广,劳动力密集等特点,各级林业部门还在造林绿化、防沙治沙、苗木培育等林业生态建设中,积极吸纳当地贫困农牧民,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增收。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省累计完成国土绿化任务714万亩,据估算,参与工程建设的农牧民群众通过各项劳务输出累计增收10亿元以上。全省年累计出圃苗木约22亿株,苗木产值达19亿元,带动群众育苗收入16亿元。

  近年来,省林业厅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杂果”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发展,带动增收。

  通过加大西宁和海东两市沙棘标准化基地建设力度,做强做优海西州和海南州枸杞产业,集中打造果洛州藏茶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黄河谷地和东部干旱山区浆果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中藏药材、食用菌等林业特色种植业,拓展湟水流域优化林木种苗和花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市场主体培育,促进农林牧业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开展有效经营,创新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2017年,通过建设林菌、林禽、特种养殖、树莓等林下特种种植基地,在大通、湟源、湟中、互助、民和、化隆、平安7县(区)扶持25个精准扶贫村种植中藏药材1.8万亩。据测算,我省林业产业总体带动就业人数42.14万,带动周边农户16.32万户,人均增收6850元。其中,涉及贫困户2.15万户4.72万人,人均增收3296元。

  在发展产业扶贫的同时,他们还注重精准施策,开展联点双帮对口帮扶。结合业务工作因地制宜落实各项生态扶贫措施,扶持结对村发展苗木繁育、森林旅游、林菌培育、林禽养殖、林药和藏茶种植等林业产业。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在生态扶贫的道路上,省林业厅铿锵迈进,每一步都印记着辛勤的付出和珍贵的收获。

  相信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大踏步前进,每一个贫困人口都将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