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攻坚战:让金融的“活水”浇到扶贫产业的“根上”
2014年,海晏县作为全省金融扶贫试点,率先开展了以金融扶贫资金带动地区发展的创新模式,将300万元金融扶贫资金在银行作质押,以1:10的比例撬动银行贷款3000万元,切实解决了昔日贫困村“要发展、想发展、没有钱”的难题。
2016年,海北藏族自治州被确定为全省的精准扶贫金融服务示范区。以此为契机,海北州建立了财政支持建立扶贫信贷担保体系,着力解决农牧区贫困农牧民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努力探索“造血扶贫”新路子,不断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在海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金融的“活水”正在浇开贫困群众的“致富花”。
“530”贷款,解决贫困户资金问题
4月10日,我们来到海晏县金滩乡金滩村贫困户杨生寿的家里,他正在指挥人往农用车上搬运饲料。
“多亏了‘530’贷款的好政策,让我们在2016年实现了脱贫!”知道我们的来意后,杨生寿开口便说道。
“‘530’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即: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全额贴息,免抵押、免担保贷款,这让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普惠金融优惠政策。”海北州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朱成青解释。
杨生寿家有5口人,致贫原因是因病和缺少资金,在“530”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的帮助下,2016年,他贷了5万元,买了200只羊羔育肥,通过一年的发展,到去年的时候,已经有300只育肥羊了,全部卖掉后他不但还清了贷款还净赚6万余元。
“想发展没有本钱,看着别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眼红的不行,多亏了这个贷款,让我们家的日子有了新盼头。过几天我就要出去打工,再买上70只羊羔,让媳妇在家里放牧,这样我们就有了两份收入了。”杨生寿满脸喜悦。
搞牛羊育肥可以说是金滩村的传统经济,早在2010年金滩村就成立了绿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名不副实,只有一个营业执照。在背负了5年的空名声后,在金融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们投资200万元修建了养殖小区、购买了农机具,去年各项收入达到15万元。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像杨生寿这样想发展却没有本钱的贫困户很多,“530”扶贫小额贷款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截至2017年6月末,海北州金融扶贫贷款累放额11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0”扶贫小额贷款累发额1.6亿元,比年初增加3375万元。
加强监管,用活用好金融扶贫资金
海北州扶贫部门和金融机构组建跨部门督导组,常态化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督导检查工作,督促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以“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效率”为目的,扎实推进金融扶贫工作。
按照“扶持对象自愿申请——所在村委会、乡镇政府审核上报——县级扶贫部门推荐——经办银行审批——县级扶贫部门再审核——县级财政部门审核——经办银行再审核发放”程序进行贷款发放。同时,创新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信用贫困村+农户+风险补偿金”“互助协会+农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户”等多种放贷模式,重点支持与扶贫开发关联度高,扶贫对象广泛参与的养殖业、种植业、手工业、乡村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目的的二、三产业,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后续产业等,确保金融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在实际运行中,海北州采取“能者多贷、10户联保、能者帮贫”的方式,对能人和大户给予较大额度的贷款分配,并且一个大户能人义务帮带一个贫困户劳动力,保证其至少年创收1万元;对信用额度低,只能贷出5万元左右的农牧户,由能人大户拿出一部分资金贴息;对确无能力贷款的特困户,从大户贷款时收取的扶贫滚动基金中每户按2000元至5000元购置周转牲畜或务工。这种开创性的做法极大调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自主创业能力,从而达到智力扶贫、技能扶贫的效果。
金融“活水”,激发内生动力
在甘子河乡尕海村,贫困户多日杰才布旦一家5口人通过易地搬迁,告别了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多日杰才布旦的内心泛起了小小涟漪“我要养羊增加收入”,但是苦于没有本钱,此事也就拖了下来。
在金融扶贫春风的吹拂下,2016年,他争取到到户发展资金32000元,买了50只母羊和一些饲料,又利用“530”扶贫贷款贷了4万元用来修盖羊圈等。
在多日杰才布旦和媳妇的精心饲养下,育肥羊的数量已经由当初的50只发展到现在的100只,羊的数量越多证明挣的钱就越多,多日杰才布旦脸上的笑容也变得多了。
“去年卖了20只半大的羊,挣了10000元,媳妇是村里的林业管护员,一年有1.4万元的工资,我已经很高兴了,下一步还要买一些羊羔育肥,增加收入。”多日杰才布旦发展产业的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
金融扶贫恰似雪中送炭,为那些想要脱贫致富,发展产业而没有本钱的贫困户送去了“及时雨”。他们或者自己发展或者几户联合起来,让金融的“活水”浇到了产业的“根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此外,在产业助推上,海北州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利用扶贫专项贷款搞发展。如,门源县祁连山有机肥开发有限公司(加工业)贷款1000万元,带动贫困户75户;门源县花海旅游公司(旅游业)贷款4000万元,带动贫困户487户。刚察县青海颖科农牧产业开发公司(加工业)贷款2000万元,带动贫困户200户;刚察县赤秀嘉姆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旅游业)贷款600万元,带动贫困户60户……
为了让金融扶贫政策惠及更多贫困户,海北州开通了“12363”金融精准扶贫服务热线,专人负责接听,为贫困户答疑解惑。在全州设立了42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打造了3个惠农综合服务中心,金融服务点村级覆盖率达100%,形成了贴近一线的基层金融服务网络。
金融扶贫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扶贫部门不断丰富扶贫金融合作的内涵,积极创新合作新模式,努力探索将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与金融扶贫相结合,扶贫企业“输血”与自身“造血”相结合,金融支持与扶贫事业发展相结合,符合可持续的扶贫开发之路。(尹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