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年味】三封家信话年味

09.02.2016  13:44

  现在谁还用笔写家信,手机发信息已落后,QQ聊天也不时尚,微信视频聊天家常便饭,孝敬父母只要有网络距离不再遥远,发个红包代表儿女心。可是,三十多年前,儿女从天涯海角第一时间给在家的父母发“红包”,以此了却“不能回家团聚”的心愿,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上天也不会有的奢华。离别的父母、儿女最主要的联络方式就是书信,每逢佳节离家的儿女写家信向父母寄去浓浓的问候和厚厚的敬重,尤其是大年三十除夕夜,新春佳节,异地过年更是彻夜不眠,思念亲人,奋笔疾书,把思念、期盼、孝敬、年味都写进家信含泪寄出!但是,热热的沉甸甸的家信被邮递员送到父母手中时,时间已过十天半月,不免有点“樱桃过时”的感觉,却能重温久违的年味!

  一九八一年,我和三位汉族伙伴从家乡以合同工的形式招进了窑街二矿掘进八队,当上了煤矿工人。当时,井下条件相当糟糕,常有冒顶、塌巷、瓦斯爆炸等事故,把命提在手里,一不小心就会有丢命的危险,所以我们吃的是阳间的饭,干的是阴间的活,对家的思恋是如饥思渴。因为我们是新工人,所以队上偏偏安排在春节期间加班,让老工人回家过年。尽管工资是加倍的,但哪能比得上回家过年的诱惑!

  腊月三十我们四个人上的是中班,夜里十点就下班了。我们迫不及待地到澡堂洗澡,又在存衣柜前手忙脚乱地更衣,接着行履匆匆地来到矿办清真食堂吃“福饺”。果然,李成吃到包钱的福饺,我们同喜同乐激动不已。挑三拣四地买了鞭炮、对联、烟酒、瓜子等年货,兴致勃勃地回到宿舍准备守年夜过除夕。

  在宿舍里,李成、江民、张凯分别给家人写信,我给他们添茶斟酒。因为我是回族一般不过春节就没写家书,但对在家的母亲,在那边的父亲依然万分思念和缅怀。我看着他们写信时的表情,他们时而把微笑挂在嘴角,时而把忧伤写在脸庞,时而把眼泪滴落在纸上。我想:他们不是用笔写信,而是用思念作笔,情感当墨,忠孝为纸,将思念家人,敬重长辈的千言万语浓缩成“压缩包”不怕超载装进信封里。时间到了十一点半我的三位伙伴写好了家书,准备装进信封的时候,我提议各自朗读家信让我们分享快乐与忧伤。

  首先是李成清了清嗓子开始念家信: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磕头拜年,不孝儿在外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深表遗憾。回忆起小时候用一年的节省下来的白面包起来的福饺摆在桌上,一家人围坐在周围,你敬我让,喜笑颜开的场面,不由地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情到深处,全场感激涕零,“此时无声胜有声”!年味是一种尊老爱幼,感恩戴德的高尚品德。

  接着是江民,他表情凝重,朗读语调缓慢,情重如山:幼年丧父,母亲执着抚养,勤俭持家,艰难度日,每年春节上千方百计地让我们穿上和邻居小孩一样的新衣裳,有钱没钱,扎挣着过年!“我的受苦受难的母亲大人,受儿一拜!”读到此处,他朝着家乡的方向双膝跪地磕了三个响头。我们“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年味是一坛陈年老酒,苦辣酸甜都是香!

  最后是张凯,同样,对家人的思念孝道之情溢于言表,喜形于色,突出的是小时候收到许多压岁钱的快感,朗诵有声有色,维妙维肖,引得我们捧腹大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与大家分享了压岁钱带来的乐趣!年味是一首童叟同乐,百唱不厌,时代传承,响彻中华大地的大合唱!

  到了零点他们各位将用真情实感堆积,年汁年味浓缩,泪水浸泡的信纸折叠成下跪状装进了信封,贴上了备好的邮票。我们上街去了邮政所,把三封家信投进了投口向街的信箱。年味是充满期盼和向往的等待。

  回到宿舍我们放鞭炮,打开酒瓶面对心中的意象,敬天敬地,敬父母敬亲友,守年夜,话别情,唱年曲,品年味。

  写家信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已成历史,不再有千里送鹅毛的佳话,也不再有家书抵万金的期盼,但是在过去的时光里“三封特殊的家信”给我们烙上了不可抹灭的印记。至今回味起来依然口生馋津,津津有味。

  年味是各家各户发出的超声波,年味是中华大地沸腾的大歌舞,年味是亿万人民相互的美问候!

    作者简介:

  冶廷林,民和县李二堡镇中心学校教师,喜爱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