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在基层·百名记者一线行】通天河畔闪耀的“明珠”
青海新闻网讯 “你是记者啊!是采访这里选上全国文明村镇的事儿吧!”
12月16日傍晚,在返回称多县城的路上,司机顺道带上了两位在拉司通村幼儿园执教的女老师。谈及拉司通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两位女教师赞叹道,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拉布乡拉司通村是通天河畔的一颗明珠,是高原上一支洁白的雪莲。人文魅力小城,由外而内魅力无限。
穿过嵌于山体间的公路,挥别伴行30多公里的长江,转向西南行进不久,石房、石路、石走廊,一座完全就地取材用石头建起的村落映入眼帘,如果忽略那些穿行在街道间的垃圾清理车和门店前各种七彩霓虹灯招牌,仿佛你就置身于曾经茶马古道上的村落。
“村子以前美,现在更美。”今年49岁的文毛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有明亮的路灯,道路两旁摆放了精致的垃圾箱,村容干净整洁,再也不见往日到处乱堆乱放的垃圾,唯一没变的是这里浓郁的藏族风情。
而这只是外在的改变。顺着绿化带走过两条街道,来到文毛的家,网络电视的开通让她年纪最小的女儿能够看到各种动画片,电脑虽然不常打开但却是身为村干部的丈夫必不可少的办公用具。文毛指着电脑告诉记者,网络成为村民们了解村里村外的主要渠道。大女儿通过手机QQ空间、微信朋友圈晒着家乡的风貌,邻居巴才仁通过网上学习掌握了农家院的经营和管理,懒散的生活习惯早已改变,他办起了村里最大的藏家乐,成为了向外传播藏族传统文化,接待外来游客的主力军。
村支书布尕日告诉记者,已经是全国“人文魅力小城”、国家级少数民族特殊村寨、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拉司通村,通过灾后重建,现在村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齐全, “脏、乱、差”现象完全改变,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了全县的前列。文明有序的乡村环境让这里更加充满独特的魅力。
淳朴的乡音,让这里如雪莲花般圣洁。
在拉司通村,淳朴的乡音总能让你触及到人际交往中的文明礼貌和温馨和谐,甚至能深切地感受到“夜不闭户”这个成语的真谛。
多杰昂江是拉司通村土生土长的牧民,三年前他在村里开了一家供销社, 10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生活用品、五金用品以及副食品应有尽有,货架上摆满了货物。“我这里根本没有必要装监控。”多杰昂江告诉记者,他经常待在店后的小屋子里休息,村民们买东西都会喊他。 “店开了三年多,从来没丢过东西,我算错账会追出去把多收的钱还给他们,他们发现多找了钱也会还给我。”
“这里的人很淳朴,按城里人的说法就是个人素质高。”从宣传部调到拉司通村工作的李成茂告诉记者,在这里尊老爱幼、路不拾遗、互帮互助已蔚然成风,你掉了东西会有人追过来还给你,谁遇到困难全村人都会尽力帮扶。
在拉司通村获得“五星级文明户”称号的家庭目前已经达到205户,名列称多县第一。 “按标准其实这里的每一户都达标,只是指标有限。”李成茂指着沿街西侧的一户“五星级文明户”说: “我们只能选特别感人的。这样一户小两口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着残疾的叔叔和婶婶,况且家里还有一个眼瞎耳聋的儿子。他的邻居们也都没闲着,只要一有空闲也都会去帮忙。”
精神文明让这座百年古村异彩斑斓。
在拉司通村,有着流传了百年的传统舞蹈“巴吾巴姆”,每逢节日和庆典活动都能看到人们翩翩起舞。 “巴吾巴姆”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组建有专业的舞蹈队。”舞蹈队成员江措告诉记者,舞蹈队的成立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也让全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江措说,以前的年轻人除了放牧基本上无所事事,给他们传授“巴吾巴姆”技艺不仅充实了他们的空闲时间,还能在夏天旅游旺季时通过表演创收。同时,随着定期排练,拉司通村人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傍晚茶余饭后在村里的广场上都会聚集起不少的群众,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如今,曾经的排练演变成了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闲暇时只要天气允许,人们都会在广场上跳起“巴吾巴姆”舞,唱起藏歌。
“我们村还曾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村干部旦州扎西告诉记者,继承传统文化只是拉司通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部分,群众性的文化娱乐项目也很丰富。村里年轻人有着自己的足球队和篮球队,最让他们骄傲的是篮球队在玉树全州都打出了名气。而中老年群体中,党员活动室和图书室、台球室就成了他们闲暇时最常光顾的地方。
夕阳西下,在一天的采访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拉司通村这个百年古村落民风淳朴,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生活安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