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两稳三促·万名干部下乡】办实事 暖心窝

19.02.2023  07:41

  

  驻干部和村民在新建的日光节能温棚里忙碌。牛玉娇摄

  

  驻村干部入户宣讲中央一号文件。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爷爷,今年打算种点啥?”

  “今年打算种点大豆、油菜呗。”

  “那好那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来了,我们喧一喧,听听文件精神,讲讲今年的打算。”

  ……

  2月16日,省统计局派驻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侯家庄村第一书记杨秀芳走进村民星显琦的家,看着杨秀芳手里的中央一号文件,81岁的老党员星显琦跟妻子在阳台沙发上坐定。

  “文件上说,要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我们已经计划好了,今年要发展青薯9号订单农业,村民的地可以入股到合作社,不用自己种,一亩(0.066公顷)地平均有350元的分红,您儿子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每天工资150元,爷爷您觉得怎么样?”

  “青薯9号产量高,这个产业规划得好啊!”

  打开文件,杨秀芳用稍显生疏的青海方言,将提前标注的内容和今年的打算讲给老人听,老两口听得聚精会神,笑得开心。

  自2021年7月驻村以来,结合沙沟乡侯家庄村村情,杨秀芳和驻村工作队员们始终关注村里的民生问题,现如今,民生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村里的产业发展成了他们最关心的事。

  侯家庄村179户565人,和其他村相比,重残户、大病户、监测户、低保户、失能老人户、五保户等家庭比重较大。

  54岁的村民沈林,一家四口人均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只能靠沈林一人拖着打了钢板的腿,支撑这个家,沈林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元,但全部用在了医药开支上。

  杨秀芳和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协商,他们给沈林家添置了日用品,换上了崭新的床单被罩,家里整洁如新,又将沈林和弟弟纳入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去年家里收入5万余元,家里收支平衡了,精神面貌也好了,沈林说“真是太暖心了!”

  通过入户,杨秀芳和工作队员发现像沈林家这样医药开支大于生活开支的家庭村里还有几户。年前,工作队与村“两委”、村民代表协商,确定了一批帮扶名单,打算给村里患病困难群众购买药品,减轻他们的医药负担。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杨秀芳和驻村工作队员们拓展为民办事渠道,提升为民服务能力。近期,他们又将村上发展特色产业这件事提上了日程。

  “侯家庄村没有特色产业,主要以小规模种植和务工为主。”杨秀芳焦急地说。

  为此,工作队员和村“两委”班子商议,以产业振兴为出发点,探索发展规模种植,结合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契机,尝试发展订单农业,增加村集体收益,让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

  在离侯家庄村近10公里的平安区平安街道沈家村,省生态环境厅派驻沈家村第一书记路万俊和村民们在新建的日光节能温棚里,畅谈绿色富硒产业发展。

  “宣传单已经做好了,我们今年好好宣传宣传,今年来‘开心农场’的人一定很多,一分地认领租金300元,每亩(0.066公顷)地就有3000元的收入……”。

  说起“开心农场”,身旁的村会计王其山最是熟悉,他说:“去年来认领‘开心农场’的人很多,有来自平安的,西宁的,他们带着老人孩子,开心得不得了,我还给很多人采购过种子、菜苗,教他们点花、搭架、浇水、施肥,秋天采摘的时候,那萝卜足有四斤重。”

  自打规划了“开心农场”,村上热闹了,收益增加了,村民们华丽转身,还当起了城里人种地的“辅导员”。

  “沈家村发展温室大棚种植基础很好,去年我们新建2座钢架拱棚,6座可移动保鲜膜结构的日光节能温室棚,建成70余亩的‘开心农场’作为村集体产业,引导带动村民创收。”路万俊细数去年的成绩,难掩脸上的欣喜。

  日光节能温室大棚里试种的西红柿已经开始整枝搭架,路万俊和驻村工作队正谋划着育苗,高效发挥日光节能温棚的作用,也为发展“开心农场”产业链缩减成本。

  服务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杨秀芳、路万俊和工作队员,把为民办实事切实落到了群众心坎上,写在了群众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