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引领海东经济社会发展
青海新闻网讯 4月12日,海东市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专题研讨会召开,即将掀起全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热潮。会上,市委书记于丛乐,市委副书记、市长鸟成云,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陈启福,民和县委书记何延年,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拉加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作了交流发言。本报将于今日起,陆续刊发各位领导干部的发言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省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用讲话精神所蕴含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来谋划、推动海东经济社会发展。
以讲话精神引领经济发展
海东集民族地区、后发展地区、贫困地区的特征于一身,加快改变落后局面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总书记强调“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牢牢把握海东进入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域和21个主要城市化地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兰西经济区”建设,省委省政府实施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海东工业园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展开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全力推动形成了“两区四县”城市格局、“一区四园两个集中区”工业格局和“一区两核四园”农业园区格局,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我们紧紧围绕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省委关于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部署要求,坚持走低碳、绿色、循环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和“高、新、轻、优”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精心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轻工产业和国际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力促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功能互补、协调互动,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业态完善,一批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特色产业体系开始形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重要成效。
以讲话精神引领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着眼于这一要求,我们把新型城镇化规划、城乡体系规划、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我们按照“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将工业园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以产兴城、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发展的路子初步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我们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得到提升。我们启动了化隆巴燕·加合市级经济区和循化积石·街子十里经济带、清真食品产业园建设,建立了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总书记强调,“要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近三年来,我们持续将公共财政向城乡弱势群体、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民生领域支出达到公共财政支出的8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倍,人均公共服务资源占有量持续提升,人民群众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达到2337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2%,达到8196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以讲话精神引领扶贫攻坚
海东6个县区中5个是国定贫困县,一个是省定贫困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还有17.5万人,这个群体能否脱贫,关系到海东能否和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整体脱贫攻坚战略,着力实施“八个一批”,注重通过基础建设、产业扶持、金融支持、电商试点、光伏扶贫等重点工程“扶到点上”;通过一户一策和发展教育培训“扶到根上”。充分调动全社会的扶贫积极性,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对口帮扶的大扶贫格局。各县(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乐都、平安区成立村级扶贫议事小组,民和县建立“精准扶贫信息化管理平台”,循化县创造“产业园+企业+贫困户”模式,化隆县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互助县建立“互助资金池”,这些创新举措构建了精准扶贫良性机制,正在催生精准扶贫的海东经验。
以讲话精神引领生态环境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切实贯彻生态文明优先理念,紧扣省委提出的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部署要求,编制海东市国土空间利用规划,开展土地红线划定试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体系和工作体系,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格局、农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持续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强化黄河、湟水河、大通河流域生态治理。着力改善村镇环境,创出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的“平安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始终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经济发展的理念,着力推进循环型工业体系、农牧业体系和服务业体系建设,坚持从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业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等六个方面精心规划、全力实施,全面系统重构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一步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和体系。
以讲话精神引领民族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我们始终坚持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民生保障、寺院管理、基层基础三个重点,强化财政引导、典型引领、载体创新三项举措,积极打造特色产业、民族文化、公共服务三方面亮点,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平安海东建设。广泛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活动。创新宗教活动场所和人员服务管理方式,大力实施寺院安全饮水、老旧电路和寺院道路改造、寺院建筑保护等项目,扩大教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按照中央“稳定是青海工作的底线”要求和省委的工作部署,针对藏区稳定方面的薄弱环节,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依法服务管理措施,推动维稳工作由应急管理向常态化转变,夯实了民族地区稳定的基础。
3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青海工作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推进扶贫攻坚,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全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国家确定的八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坚持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方向,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认真实施“八个一批”,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特别是全面提高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育水平,逐步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着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开创海东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