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劳动绘就的幸福永不褪色

02.05.2018  10:42

  共和国建国初期,“劳动最光荣”一词席卷祖国大江南北,一时间在街头小巷、工厂楼房、田间地头蔚然成风。劳动也成为了最时髦的口头禅,人人争当做劳模,勤吃苦、共劳动、同建设,这股涌流无疑为当时凝聚劳动人民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而增砖添瓦。

  随着时代发展,“劳动”这一词逐渐淡入我们的视线。但其根本并没有退却,而是被赋予了新时代的色彩,即“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它依旧存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在每一位劳动者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中,在新时代改革号角的践行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芬芳路径中。

  柴达木盆地这块“聚宝盆”,也曾是这劳动大潮中脱颖而出的一员。60多年前的柴达木,曾是一片不毛之地。一批又一批的开发建设者们发扬劳动光荣的传统,在党的号召下毅然投身于高寒、缺氧、风沙的恶劣自然环境当中,白手起家,吃大苦、流大汗、勇于牺牲,乐于奉献。

  有辛勤的劳动,就会有收获。一批又一批的柴达木建设者前赴后继,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石油基地油龙横卧,钾肥基地碧波荡漾,草原牧歌悠扬,枸杞红遍山川,青藏公路、铁路如玉带飘扬。更为人所触动的是这里也锻造出了属于柴达木人自己的精神——“柴达木精神”。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在戈壁深处的胡杨林略见当时人们在这里所挥洒出的汗水,以及劳动时迸发的澎湃动力,震掣回响。劳动的重要意义一时间便不言而喻,它能将朽木化作神奇,能将戈壁原本沙石万顷之地披林带绿,焕发出崭新的生命;能让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能让人们不远万里“筑巢”奉献,乐此不疲……

  今天,虽然我们已经很难见到过去的劳动者们所建造的房屋、工厂、民居,也很难去想象当时的条件是如何的艰苦,以及他们是如何埋头劳作的。“九层高塔,始于垒土”新时代的柴达木人在前辈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柴达木精神的传承者,以这种精神为支撑,把信念的根须如红柳般深深地扎在这片希望的沃土上,无论历经了多少春秋,劳动绘就的幸福永远不会褪色。

  的确,柴达木精神的铸就和传承原本就是一场劳动不息、奋斗不止的华丽篇章,是柴达木人用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最生动的实践。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延续着一个接一个的奋斗事迹,在柴达木这片热土上各民族群众用劳动耕织出深厚的凝聚力,构建了各族群众利益共享、使命共担、命运共系的深情脉络。

  继往开来,“劳动光荣”这股无形的力量如同滔滔江水般经久不息,促就了海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于是,在盐湖厂区、街道市场、牧野农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其为纽带的进取常态铺将开来。不断助推着海西传统基础产业新优势及富余价值,竭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实现多元化的特色农牧业、现代服务、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诚然,当前社会经济形式的变换,对于立足于踏实劳动、甘于奉献的孜孜不倦者带来了很大冲击。但是,就像海西州冲破三年的经济下行困境一样,只要我们依旧怀着“劳动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念,将其贯穿于改革的每一个阶段里,定能冲破重重挑战和困难,从每一份辛勤劳动的实践中获得创新发展,成为建设美丽幸福和谐新海西的坚实后盾。

  新时代、新征程。今天,我们更应该紧紧围绕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树立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渝信仰,不忘劳动光荣的革命传统,脚踏实地实干勤劳。自觉担当新时代的“劳动者”,发扬艰苦肯干、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勇敢创新的“钉子”精神,积极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用劳动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用双手建造新时代的“万千广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