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海精神

15.09.2014  11:17

  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省委明确提出构筑青海精神高地,将其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举措进行安排部署。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再次提出要大力弘扬青海精神,努力培育和打造青海精神高地,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广泛凝聚和传播正能量,形成昂扬向上、积极奋进的社会风气指明了方向。

  回顾青海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海各族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各个时期,不断塑造了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地域特点的精神品格。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各族儿女再次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以及“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青海高原的具体展现,是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强烈愿望的生动写照,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不仅是青海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丰富、拓展和凝练青海精神,首先要本着“四个必须”的原则,从理论上对青海精神进行准确定位。即必须体现时代要求、特征和风貌,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必须体现青海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要求与战略内涵,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必须体现青海优秀文化核心价值,涵括区域精神内涵,具有继承性标志性;必须体现大众化,具有凝炼、易懂、好记的通俗性传播性,总结青海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其最本质的核心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和合、创新、坚韧、奉献”四个方面。

  和合,是青海精神之魂,是青海各族人民的传统美德的完美传承。“和合”意为和睦、和谐、和平、祥和、谦和等义。在中华文化历史传统中,“和合”被视为很高的道德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诸如“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青海“和合”精神既有历史传统,又有时代特点。千百年来,青海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迁徙、融合,休戚与共、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发展并形成了多民族共聚、多宗教并存、多文化荟萃水乳相融的和合精神。昆仑文化作为青海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凝结着中华文化中“和谐、和平、和睦”“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文脉之根、灵魂之乡,从古至今不仅对海内外中华儿女产生着巨大而深远影响,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今天作为昆仑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合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开放、融入。开放是立足青海,放眼全国和世界,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视野上谋划发展思路、谋求发展良机、谋取发展实效。融入是以积极主动、与时俱进的姿态,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断丰富发展新内涵,拓展发展新空间,集聚发展新实力,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二是和谐、包容。和谐是各民族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着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包容是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气度,是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境界。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从历史发展、人口迁徙还是从地域位置和文化的交汇,青海始终处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交错线上,从古到今,青海也一直在各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之中,形成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品格,使青海和合精神得以传承和发展,并形成了群众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生动局面。

  创新,是青海精神的力量支点,更是新时期青海要着力打造的核心价值理念。创新即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创新精神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所必备的心理素质,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所要求的意志品质。当今世界,创新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驱动力日益凸显,青海也不例外。青海创新精神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为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而勇于献身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正是基于创新精神,青海各族人民全面掌握跨越发展的主动权,成功攻克了高原铁路建设中的各种难题,开通了青藏铁路要道,打造了“大美青海”,连续成功举办了国际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世界山地纪录片节、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水与生命音乐之旅、昆仑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学术论坛等重大而极富影响力的节事活动,这些创意之作、创造之举,使青海成为创新高地,让世人瞩目。可以说,在青海小康建设进程中,一些突出问题的破解,许多民生问题的改善,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文化名省建设工程的全面谋划和推进,社会管理服务的创新,玉树灾后重建的科学推进,“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无一不是创新精神的内在体现。

  坚韧,是青海精神的内核,是青海各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环境造就人,也造就一种精神。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气候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干事难、干成事较难,干成实事、好事、大事难上加难。千百年来,青海各族人民在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雪域高原上战严寒、斗冰雪,挑战荒漠戈壁、暴风狂沙,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在与贫困落后的斗争中顽强斗争,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昆仑文化博大坚韧、自强不息、富于创造等核心精神与价值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源泉之一,是时代精神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精神基因库,也是青海精神的源头活水。“五个特别”精神中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和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中的“坚韧不拔、挑战极限”,都是无数青海人敢于坚韧顽强、苦干实干精神的真实写照,生动地诠释了青海各族人民敢于改天换地、自强不息的崇高行为。正是在一代代青海人忘我奋斗、刚强坚毅的创业历程中,青海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一个一穷二白、民生凋敝的旧青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人民幸福的新青海。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宏图大志和过人本领,更需要有只争朝夕的奋起拚搏的劲头。

  奉献,是青海各族人民的崇高品质,也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青海的生态地位独特而重要,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态屏障。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仅仅关系到青海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着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甚至关系到全球的生态安全。为了保护孕育中华文明、哺育中华民族、支撑东部发展的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江”清流,青海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矿产开发受到限制、工业发展受到制约,但是青海人民无怨无悔。青海各族人民甘于奉献,就像母亲一样,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子女,而自己剩下干瘪的乳房。这种牺牲、奉献和忍耐精神,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圣洁、最伟大的母亲情怀!省委书记骆惠宁在谈及青海水情时曾指出,青海是天上缺水,地上有水,贡献了水,用不上水。许许多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更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青海人民崇高的牺牲奉献精神。同时,“五个特别”精神中的“特别能奉献”充分体现了一代代青海人忘我奋斗、忘我奉献的优秀品质。今天,新时代赋予青海奉献精神以新的内容,这就是毫不动摇地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国家循环经济先行区建设,推动青海在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让山川呈现“生态之美”,为保护和建设好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和合、创新、坚韧、奉献”这八个字所展现的青海精神,是与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等青海精神,一脉相承,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青海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海的生动体现,不仅能充分体现青海人民的独特气质和崇高品质,而且能够成为青海各族人民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杨自沿)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