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明是老师必须恪守的一个底线
青海新闻网讯 14岁的小美(化名)在西安城南一所中学读初二,她的妈妈最近发现从小乖巧的女儿总是说粗话“他妈的”,和女儿交流后才得知,该班语文老师常在课堂上说粗话,导致小美现在也经常说粗话。不仅女儿说粗话,班里成绩拔尖的女同学,也时常讲粗话。(11月5日《华商报》)
教育需要“言传身教”,教师就得“为人师表”。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公益性质,并且肩负着传承文明的重要社会使命的行业的话,那么,语言文明就应该是老师所必须恪守的一个底线。
当然,影响孩子成长的不只有老师的语言,他们的日常举动同样重要。比如用鄙视的眼光看着孩子,以沉默来回应孩子的合理诉求等,同样会伤害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甚至可能会比“恶语伤人”的伤害更大。
其实,真正富有热心、爱心和责任心,善于钻研教育教学方式的教师,往往都清楚针对什么样的学生、在什么情境之下,怎样的说话语气和交流方式,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为什么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不入耳、具刺激性的“粗话”?教师素质是主要方面,为了升学率、录取率重负,逼出个别老师的“气话”、“过激言语”,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所以,如果不加强教师素质修养,单方面要求老师语言文明、不说“粗话”,恐怕也很难。
因此,从教育教学机制的改革创新入手,提高教师素质修养,引导老师去发现所谓“差生”的优点,这样老师也就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再辅以全新的科学考评和激励措施,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着力生成老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跟学生讲“心语”、用心沟通的氛围,除了让老师“会说话”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平等表达意见。
当然,对于那些不尊重学生人格,动辄说粗话辱骂学生的不合格老师要批评教育、甚至转岗分流,以此纯洁教师队伍也是完全有必要的。此外,对孩子来说,影响他们成长的不仅有教师,还有家庭,还有社会。只有家庭、社会也注意日常言行,也自觉做到“美言”、“美行”,才能共同为孩子们撑起健康成长、充满自信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