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集体吐槽:实验又难闻又脏
诺贝尔奖官方摄制了一个视频来阐释化学的重要性。 视频截图
法国化学家让·玛丽·莱恩。
为什么曾抱怨“化学太恶心”的人最终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为什么会有科学家认为化学是“所有科学的女王(queen of all sciences)”?化学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为了解答化学的重要性这一问题,诺贝尔奖官方摄制了一个视频,记录了多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语录。澎湃新闻整理了这些“化学赢家”们的言论,从他们口中,我们或许可以了解到化学的迷人之处。
化学有多恶心?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在大学时我在实验室工作,我做一个实验花了整个夏天还是没能成功。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钱永佑(Roger Tsien):当我在上大学时,我发现化学太可怕了,特别恶心,我决定再也不碰化学一下。
钱永佑和马丁·查尔菲都在2008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们获奖的主要贡献在于向人们展示了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发光的遗传标签的作用,这一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理学和医学等领域。
美国哈佛大学化学教授达德利·赫施巴赫(Dudley Herschbach):在学校里做的化学实验又难闻又脏,污染之类都被和化学联系在一起。
达德利·赫施巴赫因为研究化学基元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与美国化学家李远哲和加拿大化学家约翰·波拉尼(John Polanyi)共同分享了198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躲在哪儿?
法国化学家让·玛丽·莱恩(Jean Marie Lehn):化学潜伏在暗处,我现在身上穿的全跟化学有关,但是它隐藏的很深,你看不到。这就是关键问题,化学并不凸显,但是它一直在那儿。
在1987年,由于合成了穴状配体,让·玛丽·莱恩与美国化学家唐纳德·克拉姆(Donald Cram)和查尔斯·佩德森(Charles Pedersen)共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化学家哈罗德·克罗托爵士(Sir Harold Kroto):在我们身处的世界里,大量的复杂化学反应正在发生。
化学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但是普通人都忽略它,并没有意识到化学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相关。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牙医用麻醉减少他们的痛苦也是和化学有关的。
用凝聚态物理的原理来制造半导体、制造太阳能电池的过程都与化学有关。我认为尤其是现在,化学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最广泛的学科。
因发现富勒烯(一种完全由碳组成的中空分子),1996年哈罗德·克罗托与美国化学家罗伯特·柯尔(Robert Floyd Curl, Jr.)、理查德·斯莫利(Richard E. Smalley)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有多重要?
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化学真是“所有科学的女王(queen of all sciences)”。
我们把物理知识运用于我们所在的世界最大的希望是通过化学,我们对理解生物以及人体机理最大的希望也是通过化学。
2006年,因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罗杰·科恩伯格独享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化学家艾伦·黑格(Alan Heeger):化学是独一无二的,它创造新材料新药物,让人类生活得更好。
2000年,由于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艾伦·黑格和艾伦·麦克迪尔米德(Alan Graham MacDiarmid)、白川英树(Hideki Shirakawa)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生物化学家托马斯·切赫(Thomas Cech):当下的化学是一个很广泛的学科,有化学家在材料学方面做研究,尝试创造新材料用于架构或人工关节、人工股等人工器官。
另一些化学家在大气化学研究方面做出贡献,比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二氧化碳怎么导致全球变暖。
过去的50年里,化学的核心理论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同时,大部分化学研究直接针对生物学的问题。
化学让人激动的地方还是在传统的方向上,但是现在,一些“边界”领域同样令人兴奋。
托马斯·切赫为建立生命科学在分子层次上的理论基础作出了贡献,他获得了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