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青书记作题为:“抓住新机遇 适应新常态,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新发展”的工作报告

12.01.2015  21:13

刘建青书记作题为:“抓住新机遇  适应新常态,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新发展”的工作报告 

 

报告全文如下:

 

抓住新机遇  适应新常态

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新发展

——在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刘  建  青

(2015年1月12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总结2014年工作,部署2015年任务,为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攻坚克难,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实现稳中有进

去年是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最为艰难的一年。工业经济一季度高开低走后增速逐月回落,主要工业产品价格连续35个月下降,融资、人工、营销等成本持续上涨,我省以资源型、初级原材料类为主的工业体系步履维艰。受木里矿区环境整治、天然气价格上涨、生态环保约束等影响,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工业增速急剧回落。面对错综复杂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科学研判、精准发力,多策并举推动提质增效升级,各项年度目标基本实现,工业经济整体呈现“两稳、三优、四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两稳”:一是增速稳。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2%,较全国高0.9个百分点,在资源性工业省份中增速位居前列。二是投资稳。1—11月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844.7亿元,同比增长12%;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08.5亿元,同比增长24.9%,2014青洽会签约项目履约率92%、开工率59%、资金到位率14.3%。

三优”:一是结构优。1—11月轻工业增长3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6%,提高2.5个百分点;装备工业增长31.3%,占比达到3.9%;高技术产业增长46.2%,占比达到4.6%;资源类、采矿业占比分别下降4.1个、4.7个百分点。二是产业优。晶硅、切片、组件等项目改善了光伏产业“哑铃型”结构;电子箔、蓝宝石晶体、铝基合金、镁基合金,以及煤(水)电—电解铝—铝精深加工产业链等促进了制造业向高端发展;锂电池正负级材料、储能电池等推动锂产业加速崛起。三是技术优。半导体级多晶硅填补国产化空白,建成国内首个2.5万千伏安矿热炉及烟气回收净化装置,尿素间接法生产碳酸二甲酯成为国内首创,电子束冷床熔炼炉成套设备国产化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680MN多功能大型模锻压机是世界第一台大吨位、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模锻液压装备;省内优势企业能耗及排放指标已超过或接近国家先进水平。

四提升:一是突破了一批技术难关。取得利用光伏晶体硅加工废砂浆生产三氯氢硅方法等20项发明专利,太阳能电池组件用玻璃吹扫装置等30项实用新型专利,高海拔条件下生产高容量化成箔关键性技术研究等6项科技成果。二是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完成652台电解槽改造和9户水泥、10户铁合金企业余热发电改造,吨硅铁发电700度左右,吨硅铁成本下降200元以上,吨水泥节电25%以上,吨铝电耗降低500度以上。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28%。三是构建了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培育了水泥与化工、有色金属、电力以及余热废渣利用,盐湖化工与石油天然气、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产业融合发展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各产业间原料、产品、废弃物相互利用,企业间相互协作的循环经济模式已见雏形。四是推进了一批两化融合项目。到11月底,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普及率分别为39.6%、20.9%、42.9%、39.6%,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达到32.6%,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列全国第18位、西部第3位。

一年来,我们牢记使命,凝心聚力,落实生态保护第一战略,把保增稳产作为第一责任,把转型升级作为第一目标,以预期目标倒逼工作创新,以问题导向强化工作指导,将一线工作法常态化,盯重点、抓联点、解困难,强化执行力,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化解阻碍发展的矛盾。提早研判形势,将政策引领与稳增长相结合,定向发力,报请省政府研究出台了支持工业稳定增长、减轻企业负担等政策措施,多策并举,帮助企业保增稳产。针对电解铝行业走势低迷问题,建立互助资金调蓄机制,引导发、供、用电企业抱团抵御市场风险,保证了48%的工业用电量和6.94%的全省用电增速,稳定了全行业3万多人就业;针对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开展了多次银企对接活动,1—11月全省1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投放工业信贷及其他融资产品1038.36亿元,构建了省、地、银、企广泛参与和推介、对接、签约、落实“四步走”政银企合作机制;针对企业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在光伏、电解铝、装备制造、煤炭、建材等行业开展上下游产业对接,1—11月实现对接金额373.5亿元,构建了产品进链、企业进群、园区进圈的发展格局,提升了企业信心,实现了双赢共进。注重强化省地联动,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实施点对点、一对一监控帮扶,针对性地扶持海西、海北等地区和钾肥、炼油、煤炭等行业发展,稳定了重点地区和行业增长。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全年争取并下达国家和省各类资金17.35亿元,撬动各类项目投资389.6亿元,投入到工业双百、重大技术进步、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降耗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推动了投资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坚持要素保障,筑牢工业稳定增长的支撑。将预警分析与责任督办相结合,建立每月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制度,一企一策,逐月落实增长目标,以月保季、以季保年,调控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增强。铁路运输方面,针对铁路运量下滑、部分企业产品去向单一的情况,争取成都、昆明等去向支持,狠抓货源组织、异地仓储建设等,有力扭转铁路货运下滑的势头。全年完成铁路货物发送量3607万吨。电力保障方面,针对新投运负荷不足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举措,挖掘负荷增长点,稳定重点行业用电;强化龙—刘两库联合调度,力促火电合理运行,积极落实外购电量,全省发电量595.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78%,工业用电量66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5%。现代物流方面,牵头设立24个省直部门(单位)组成的全省现代物流工作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启动编制西宁、海西和青藏高原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控制性详规,认证青海物产朝阳物流公司等15家重点物流企业,促进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联动发展,完成758万吨公铁分流任务,同比增长51.6%。企业融资方面,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并督促落实协议,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协调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确保了企业资金链安全。1—11月工业企业贷款较年初新增160.8亿元,同比增长12.42%,其中,中小微工业企业贷款增长69.49亿元,同比增长12.36%。

三是坚持绿色引领,夯实推进持续发展的基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生态保护第一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着力打造青海经济的升级版。投资带动绿色发展,严格项目准入,大力引进轻工、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项目,去年招商引资项目中产业补链和新能源、新材料、消费品项目占工业签约项目的80%;重点项目中循环经济类、新兴产业类项目投资占到70%以上,拓展了低碳、绿色、集聚、循环新型工业化道路。项目推进产业提升,大力实施技术改造,钢铁、石油天然气、盐化工、有色金属等先进产能比重显著提升,硅材料及太阳能、盐湖化工、铝及铝加工、铅锌冶炼及综合利用、铜及铜加工、地毯绒纺、中藏药及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业体系日趋完整,盐湖资源—碳酸锂—正负极材料—锂电池组制造以及配套铜箔、铝箔、石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节能推动健康发展。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建立高于国内同行业水平的新建项目技术装备标准,加强重点企业用能管理,强化重点地区、企业能耗监控、预警、约谈和督办;组织实施电解槽优化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能效提升及固体废弃物、废水综合利用等75个重点项目,实现节能46万吨标煤,节水75万吨,综合利用量238万吨。政策引领循环发展。按照15个重大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继续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大力培育主导产业,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相互融合、园区错位发展的大循环,园区企业产业上下游链接、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中循环,企业内部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等小循环发展格局。到去年底,15个重大产业基地实现技工贸收入2511亿元,其中东川园区技工贸收入超700亿元,甘河园区技工贸收入超500亿元,格尔木、南川和生物园区突破200亿元。

四是坚持市场主导,凝聚提升发展质量的合力。充分发挥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优化配置资源,促进过剩产能有序退出市场,努力形成优势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化解过剩产能方面,在水泥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对标活动,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省内32.5复合水泥产量下降50.2%,淘汰落后产能27万吨,关闭小煤矿2处,电解铝产能就地转化率达到70%,多晶硅产能实现省内消纳70%,大通、乐都和互助等地区水泥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稳步推进。培育企业方面,研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完善了千家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考核办法,全年争取和安排各类专项资金1.86亿元,重点支持集中区基础设施、服务体系、融资担保体系、服务平台建设等;全年培育新入规企业82家,千家中小微培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增加值分别增长21.3%、20.8%。新建2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投资集团等5户企业销售收入达到百亿元以上,西宁特钢等4户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0—100亿元,青海电子材料等24户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50亿元。培育增长点方面,建立重点项目委领导包片联点制度和各地区、部门推进项目建设责任清单等工作机制,制约项目建设的土地、环评、水电、运输、信贷等一批困难与问题得到及时解决;100个重大技术进步项目和110个双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87.1亿元,占全省一般性工业投资的81.4%;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焦化子项、江峰电线电缆等65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试产,实现产值297.8亿元,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4.6个百分点。

五是坚持创新带动,全面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截至去年底,省级以上研发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2.5%,较上年度提高0.3个百分点,完成32个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建成光伏产品检测平台、硅材料工程技术实验室、锂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新型高强高韧航空铝合金材料及其关键制备技术等取得技术突破。支持鼓励产学研结合,黄河再生铝与青海大学合作获得国家发改委颁发的“高性能轻金属合金及深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青海黄河水电再生铝业有限公司分中心”牌照。大力开展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型建材工贸公司实施电石渣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年处置干排电石渣40万吨以上,解决了青海宜化公司的电石渣污染问题,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万吨。制定出台《关于信息化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实施方案(2014—2018年)》、《关于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信息化主攻方向不断明确。紧紧围绕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流通追溯、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和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领域,实施了一批两化融合项目,培育了一批示范企业,示范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35%,生产周期平均缩短38%,一批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技术模式正在萌发。去年我省德令哈市入选全国第二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2户企业入选全国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9人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信息官。着力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努力扩大信息消费,截至11月底,全省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1.4%,信息消费规模146.7亿元,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产业收入35亿元。信息消费、信息产业逐步成为我省新的增长点。

六是坚持改革破题,健全完善支撑发展的机制。今年以来,我们把改革激活力、开放增动力作为重点,按照“顺利承接一批、清理取消一批、调整激活一批”的原则,取消了行政审批项目7项,移交2项,承接国家下放核准项目4项,备案项目6项;全面梳理1983年以来规范性文件,清理不适应非公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10项行政审批许可事项、1项非行政审批许可事项进驻省行政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了“一站式”服务。针对涉企收费较多、标准高的问题,制定出台了《2014年减轻企业负担的工作意见》,组织开展涉企不合理收费的专项清理工作,集中解决了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实施意见》(青政办〔2014〕167号),从七个方面推出了23条措施,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加强管理创新,实现做优做强。面对投资环境趋紧、招商引资竞争激烈等不利影响,创新办会办展和招商引资方式,成功将赛事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经贸投资等活动相结合,赋予青洽会新的内涵与动力,签约项目383项,金额1780亿元,高质量完成各项活动,提升了青洽会的品牌价值。组团参加了西博会、欧亚博览会等10个国内展会,签订合作项目5个,协议资金44.8亿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个,展示了青海改革发展新成就,扩大了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

一年来,各地区、各园区在服务企业、解决问题等方面积极作为,工作成效明显。盐业管理、黄金管理、手工联社、食品包装、节能监察、机电招标、企业协会等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成果,深入推进“三基”建设,各级机关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遵守党的纪律、密切联系基层、提高执政能力方面有新改进,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方面有新变化,为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在此,我代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党组对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向关心支持经信工作的各部门、各企业、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认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是:产业结构不优、企业不强、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趋紧矛盾进一步凸显,依赖开发资源扩大经济总量已不能持续,对产业布局、产业准入、技术标准和招商引资提出了更高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第一战略需进一步强化,工作方法需进一步创新;依法行政、改进服务、强化事中事后监督还不到位,等等。需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二、认清形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和工作难点

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做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不断改变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增长模式,把握大的趋势,坚定发展信心,更加奋发有为,切实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以良好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地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不负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省委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和决策上来,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要全面把握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增强机遇意识。新常态下  “慢增长、不平衡、多风险”  将是我省工业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慢增长这种情况已经从2012年开始显现,去年更加突出,主要是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价格走低,加之电解铝、水泥、铁合金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难以短期内得到化解,今年将更加明显。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园区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工业投资、项目建设的不平衡,部分地区、行业出现增长乏力的状况,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市场信心不强,在经营管理、组织生产等方面缺乏信心和有效的措施。多风险主要是融资成本高、企业负担重、产品价格低及企业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拓展市场能力弱等,企业经营风险增高;区域竞争、产业竞争、技术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市场风险增高。但要看到,与全国同行业相比我省部分行业仍具有比较优势;近年来我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新能源、新材料、特色轻工等迅速崛起,园区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国家继续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支持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等,为我省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随着国家取消下放行政审批、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强化创新支持企业发展等一大批举措相继出台,一个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正在形成,我省企业也将面临更多发展机遇。

二是要积极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的变化,提升发展能力。新常态下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速回落、保持在合理区间既是遵循市场规律、掌握工作主动权的基本要求,更是化解长期以来积累矛盾的必然选择,本质是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根本转换。要把握经济规律。各级经信部门要及时研究、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走势,提高运用数据分析、发现解决问题、有效落实举措的能力与水平;要运用制度优势、法规监管,抓好市场培育,打持久战、攻坚战,把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转变工作方法。必须摒弃依靠行政命令抓企业、上项目的观念,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法治方式提高监管、服务水平,用产业政策、资金政策、行业标准协同监管,创新方法十分重要。要研究用好政策。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金融、货币、财税以及产业政策,结合青海实际提出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举措,广泛开展宣传解释,将国家政策转化为发展动力。要创新管控手段。用网络化思维、信息化管理、制度化约束,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寻求结合点,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开发优势项目、培育新生经济,植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发展新业态,促进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三是要认真实施生态保护第一的战略,履行社会职责。生态保护第一是立省之要,是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战略抉择,必须做到保护优先、质量效益第一。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到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等各方面,培育发展一批生态示范企业,关停和退出一批高排放高污染产业,打造一批循环利用企业和示范园区,市场引导转移一批低端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绿色园区。要处理好转型与项目的关系。以绿色发展引领项目建设,大力培育生态环保、高端制造、低碳产业,从优先保障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排放指标、资源配置等要素方面加大支持,为转型升级腾空间。要处理好底线与红线的关系。保持工业平稳增长是首要任务,保护生态环境是首要责任。要从项目谋划、产业准入、能耗监控、技术指标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与生态保护建设相悖的项目,无论产值多高,一概不得引进、不得上马,一定要守住增长底线,守住生态红线。各级经济和信息化部门面临双份责任、双重压力,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期望大。我们必须敢于担当,善于推进,努力在新常态下有新作为,实现工业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三、突出重点,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循环的工业体系

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为目标,按照培育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更高要求,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两化融合,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全力以赴稳定工业增长,使重大产业基地建设有新进展,结构调整有新成效,发展质量有新提升,两化融合迈出新步伐,节能降碳完成新任务,招商引资达到新目标,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的主要目标是:

一是工业稳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轻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870亿元,确保完成“十二五”3500亿元目标任务。

二是完成节能目标。企业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完成“十二五”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累计下降10  %的目标。淘汰水泥、铁合金、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31万吨、140万重量箱。电解铝产能就地转化率80%。

三是企业发展壮大。千家培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值分别增长20%,新增成长型小微企业1000户以上,培育规模以上企业50户(其中新投产企业25户)。

四是做大信息产业。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产业收入增长10%,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8%。信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广泛开展。

五是扩大招商引资。2015青洽会签约金额1800亿元。到2015年5月底,2014青洽会签约项目履约率90%、开工率80%、资金到位率30%,全年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0%。

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齐心协力,稳定工业增长。今年形势预计比去年更加严峻,工业稳增长任务艰巨,我们必须保持工作韧性,提早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做到未雨绸缪。一要稳存量挖增量。坚持一地一企一策制定保增稳产预期目标,支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帮扶解困释放一批、节本增效优化一批存量;提早做好65个拟投产项目的要素保障等工作,释放增量,力争上半年投产一批,年底前投产一批。二要拓市场提效益。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开展光伏、装备制造、建材、煤炭等重点行业对接,力争上下游产业对接金额500亿元;推进青海工业产品网络平台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新品研发;支持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充分挖掘省内市场,拓展省外市场。三要强预测保运行。今年要启用工业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建立青海工业发展指数和实时数据分析模型,把握经济发展走势,及时提出预警措施,增强工作前瞻性、实效性和科学性。这项工作涉及到各地区、园区和企业,希望大家做好配合。四要保要素解难题。力促发电量增长2.4%,落实外购电量130亿千瓦时,全省用电量7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做好重点行业和地区运力需求计划,完成铁路货运量3650万吨,公铁分流量550万吨。继续开展银企对接,协调金融信贷机构落实政策,力争在解决承兑汇票比例大、贷款担保条件高等方面有所突破,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

(二)解决问题,稳定工业投资。项目投资是我省工业持续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大项目缺乏、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难成为扩大投资的最大问题。当前用地趋紧、环保约束以及资源配置、要素供给不足等已经影响到项目落地与建设,加之宏观经济影响,企业投资愈发谨慎,投资意愿有所弱化,必须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集中精力抓项目、抓投资。一要解决问题,确保落地。认真分析“十二五”以来抓工业投资的经验做法,深度挖掘扩大投资的潜力和主攻方向,继续实施领导领衔,督促2014青洽会75个未落地、央企青海行签约工业项目加快落地;发挥省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机制,解决项目立项、环评以及征地拆迁、水电路气等问题,形成一批新的项目。二要谋划项目,带动投资。争取国家和利用省级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提升、主导产品升级换代。继续推进工业双百、100个重大技术进步项目,实施100个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谋划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提早落实项目用地、要素条件等,力促一批新项目签约并落地,以龙头项目带动配套产业,以大项目支撑发展。三要整合资金,定向扶持。实施锂电产业扩能提升、装备制造和生物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链条延伸、关键技术突破、信息技术应用示范等五大工程,打造锂产业链,推进铝镁合金及新材料、光伏产业等基地建设。需要强调的是,当前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把资金集中到重点领域,集中财力,加大扶持力促短期内见到成效。

(三)强化监管,推进节能降碳。鼓励支持重点企业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提升,提高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一是推广应用节能技术。支持节能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攻关,发布节能新技术推广目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继续在水泥、铁合金、电解铝行业深入开展以降低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指标为主要内容的行业专项对标行动,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实施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改造,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实施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二是实施严格节能管理。落实目标责任,严格考核制度,加强监督预警,发布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加强源头管理,新建项目单位产品能耗必须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验收;进一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积极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和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加强能源计量统计工作,落实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三是强化节能执法监督。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执法监督检查,对单位产品能耗超限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工艺、节能工作滞后、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责令整改、依法处罚。四是抓好重点领域节能。继续开展和鼓励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创建,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技术改造,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强化交通运输节能降碳。

(四)多轮驱动,调整优化结构。今年国家将在布局建设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推进西北5省与中西部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产业援青支持盐湖化工产业、优化乙烯和PX重点石化项目布局、启动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试点促进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出台一批政策,我们要逐条研究,主动对接,提早谋划项目,争取更多支持。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化解过剩产能。充分发挥行业规划、标准和产业政策的作用,对于能耗、物耗以及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列入淘汰范围,力争省内32.5水泥产品产量在2014年基础上下降50%;对于纳入关停淘汰范围的企业和设备,采取坚决有力措施,确保淘汰落后任务的完成。二是做大一批强势产业。在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的同时,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信息技术产业,做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扶持纺织服饰、食品饮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力争在资源和原材料加工转换上取得更大成效,加快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在打造10个循环经济产业集群、5个千亿级产业基地上取得新的进展。三是推进行业整合重组。严格落实国家提高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规定,倒逼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开展电解铝、铁合金、水泥、光伏、煤炭、乳制品等产业板块整合重组,以政府主导、一企一策,积极引进国有经济、外资企业参与,加速培育一批企业集团,形成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五)多策并举,支持创新发展。创新能力不足、基础工作薄弱是当前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另一个主要问题,随着发展方式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型,这一矛盾将更加凸显。我们必须把创新驱动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按照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完善机制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着力破解难题和关键制约。一是完善扶持方式。针对龙头企业、关键项目,采用股权投资、后补助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使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二是突破一批技术。重点建设电子新材料、硅材料、镁及镁材料、中藏药等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多晶硅冷氢化、氯化镁电解技术工艺消化吸收、储能电池材料等技术研发,突破一批有色金属采、选、冶、化、深加工以及共伴生矿深度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三是鼓励企业创新。改进财政资金扶持方式,支持产业链延伸、循环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项目,做好财政资金使用后评价,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内在动力。四是缓解融资困难。综合运用业务补助、增量业务奖励、资本投入、代偿补偿、创新奖励等方式,引导担保机构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融资服务。支持企业以股权等开展融资,运用债务融资、信用证、融资租赁等融资工具解决资金困难。五是强化基础工作。加快创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检验检测设施共享等平台,大力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注重从方向、原则上引导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制定两化融合、技术标准等体系建设,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扶持政策、产学研平台建设扶持意见等,积极构建工业创新体系。

(六)优化服务,培育市场主体。继续开展100户重点企业和1000户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大中小企业联动发展、共同发展。一是抓大企业培育。强化服务大企业机制,积极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光伏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培育若干个技术先进、竞争力强、主业突出、具有较强投融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二是抓小微企业培育。顺应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变化趋势,鼓励小微企业瞄准重大产业基地、骨干企业协同配套发展,加大专精特新和科技型、成长型企业扶持力度,支持小微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打造一批行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三是抓好企业帮扶。继续开展联点帮扶等活动,建立常态化宣传政策、解决问题、联系企业工作机制,帮助解决人才培训与引进等实际困难,支持企业练内功、提水平。四是完善服务平台。加快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提升创业园、创业基地、孵化器的创业服务能力,鼓励支持三大园区、创业园和中小微企业集聚区建设专业化及综合性服务平台,新建3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五是减轻企业负担。督促各市州公布辖区企业收费清单,取消违规收费项目,减少政府涉企定价、政府指导价项目,依法依规降低或调整收费标准。今年将组织专项督查行动,加大对清单之外违规收费的查处力度,加大对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效果评估,巩固和扩大优惠政策覆盖面。

(七)明确方向,推进信息应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智能制造、网络制造等已经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把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方向,加速工业的换档升级。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全省统筹推进信息化和宽带青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作用,加快普及双百企业、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有关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紧跟形势,研究提出意见,机构要健全、方向要精准、措施要得力,以信息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改善基础条件。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西宁、格尔木、德令哈等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搭建两化融合  “信息高速路”,大力培育信息消费增长点。三是开展示范带动。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达标活动,培育一批示范效应明显、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两化融合重点企业和小微企业,以点带面,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工业物联网建设,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培育智能检测、全产业链追溯等物联网新模式。四是推进智能制造。在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组织实施流程制造关键工序的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推行生产装备、生产过程、物流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实施网络制造新模式;推进民爆与危险化学品、应急储备等领域智能监测体系建设。五是培育信息产业。研究制定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重点推进6—8英寸集成电路硅片用高纯多晶硅产业化、4—6英寸蓝宝石衬底片产业化、基于高原地区蓄能锂电池在通信基站的应用与测试等课题研究工作,以现有电子信息产业改造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引进一批项目,带动信息产业聚集发展。

(八)创新手段,加大招商引资。探索新形势下招商引资新方式,建立招商引资数据库,开展专业化招商,确保取得实效。今年我们要对近两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进行检查,强化工作问责,对未落实政策和承诺的,要在全省范围进行通报。一要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以建设全国重要光伏产业、光伏应用示范、国际性藏毯、特色生物等产业基地为目标,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量身打造招商引资方案,实施以企招商、以商招商、对口互补招商等,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产业项目,促进价值链向高端延伸。二要落实项目建设条件。加快园区废水处理、废渣排放消纳和信息通讯、设备维修、储运物流等平台建设,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认真解决项目用地问题,对于拟招商项目要提前预留用地,对于部分“圈而不建”的要依法整治;要推进节能减排交易和水权市场建设,将置换出来的能耗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优先配置给招商引资重大产业项目。三要扩大区域交流合作。继续办好2015青洽会、九省区十一方黄河经济协作区负责人联席会议,结合参加省外大型经贸展会,开展投资贸易促进活动,在打造绿色发展平台、拓展合作交流领域、促进产业聚集融合发展上有新突破;发挥西北五省区承接产业转移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和产业合作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区域合作联动;继续协调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国家更大支持。

(九)上下联动,深化各项改革。高度关注国家财税、金融、科技、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及时制定政策措施,引导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合理流动。一是转变服务职能。坚持顶层设计,从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标准制定等方面监督、调控和引导,支持产业示范基地、公共技术平台、企业发展平台建设,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二是继续简政放权。做好“接、放、管”,把中央下放的职责接好用好,把下放州县的职责切实放下去、放到位。修订完善不适应发展的制度,制定出台权力清单、审批清单、责任清单等,加强对特定行业和领域的事中事后监管,为市场主体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三是推进重点改革。出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意见等,使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加快推进5家企业开展的非公经济组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结合我省实际和国家新一轮电改方案,争取国家发改委批复我省输配电价,研究制定大用户直购电试点方案。四是抓好规划编制。在目前总体思路基本确定的基础上,加快启动工业和信息化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要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和省上的要求,继续细化发展目标,科学设置指标体系;积极主动与国家有关部委衔接,将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纳入国家计划,并要加大循环经济产业、重点园区建设、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课题研究,以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起点发展。

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落实最关键。全系统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创新担当的精神、奋发有为的状态、踏实肯干的作风,不怕担风险,勇于挑重担,善于解难题,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巩固和扩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以推进“三基”建设提高能力,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了解实情,把工作精力重点放在为市场主体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为地区园区和企业做好服务上,把工作成效落实在提高效率和质量上。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败工作,将教育和管理、预防和惩治有机地结合起来,严格落实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结合当前廉政建设新要求、新任务,在针对性、导向性方面下功夫,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使党员领导干部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为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思想保证。

同志们,当前,全省工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们遇到了比以往更为错综复杂的形势,也担负着在创新中寻求更大突破的责任。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争朝夕,奋力拼搏,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在“三区”建设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