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长 调结构 促改革:中关村缘何落户青海高原
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暨海东科技园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之外的第一个辐射基地,至目前,海东科技园已入驻企业37家,其中已有32家入驻孵化器项目——
今年6月,北京中关村百名企业家来到海东科技园(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考察。
是什么将两个资源禀赋迥异、发展差距巨大的地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答案只有一个:创业、创新、发展、合作、共赢。
中国硅谷 挺进高原
作为国家创新驱动的一面旗帜,中关村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第一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科教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创新资源配置优化、创业生态系统营造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探索,形成了国内较为完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青海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正在通过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着力探索走出一条作为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绿色可持续跨越发展的道路。近年来,我省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创新产业集群为核心的新的产业结构。
2012年3月,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暨海东科技园诞生。这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之外的第一个辐射基地。中国硅谷,从此挺进青海高原。
2013年8月,中关村科技园区与我省的海东科技园签署《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支持海东科技园发展合作协议书》,提出双方联手打造全省“科技创新基地、人才集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
那么,作为全国高科技创新企业的聚集地和全国智力密集程度最高的园区,中关村为何选择“远嫁”青海,并进驻青海新兴城市海东市呢?而她的到来又会给青海带来什么?
省委书记骆惠宁说,青海和中关村的合作始于海东市,这是一个优势互补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支持的过程。我们为什么要在一起,是因为要推动创新发展;为什么要和中关村旗下的企业合作,是因为合作可以有力地推动青海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发展。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廖国华说,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企业家走进青海,进一步聚焦合作重点,提升合作对接的有效性。通过青海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中关村为青海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
科技之都 西部硅谷
这是我省融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大格局的成果,也是贯彻国家“兰西”经济区和加快东部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海东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海东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科技要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保障,就必须通过研发、引进和推广实用的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园的发展空间才更为广阔,尤其是和中关村的牵手,为海东科技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随着知名科技企业的不断加盟,海东科技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构建高地、突出特色、追求低碳。产业特色突出,以高新产业园为主体,高新产业与加工业相结合,相辅相成。
依托中关村科技、人才、品牌优势和海东区位、资源、政策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战略新兴产业为主体,以开发高新技术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通过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动创业孵化和人才培养。
经过2年多的加快建设,海东科技园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骨干路网初步形成,招商引资扎实推进。目前,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已规划建设信息产业园、环保产业园、光伏产业制造及研发基地三个主导产业,实现37家企业注册入驻(20家来自中关村科技园区),其中5家为生产型建设项目,32家入驻创业园孵化器项目。
为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和精英入驻海东科技园,科技园根据企业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及不同需求,全面推进企业创办、政策对接、项目申报等服务平台建设。
中关村成为青海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海东领跑全省的科技力量开始发力。
“当天时、地利、人和聚集在一起,当各种利好因素聚集在海东这个最年轻的地级市时,一切皆有可能,创业或创新驱动发展也不再是梦想。”海东科技园管委会主任周树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