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深化改革旗帜 谱写防灾减灾新篇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掌握自救互救技能

12.05.2014  10:55

  青海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罗松达哇

   青海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切实加强减灾救灾工作,提高灾害应急救助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拓创新,减灾救灾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面对我省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的灾情特点,结合青海“既是面积大省,又是人口小省;既是经济穷省,又是灾情重省”的基本省情,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减灾救灾工作作为关心群众疾苦、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本工程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新青海建设的基础工程,一以贯之地坚持“小财政,大民生”的方略,把加强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作为提升社会管理和创新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决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国家民政部的指导帮助下,坚持把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的社会稳定作为重点,把政府救助、社会捐助、群众互助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调查研究,强化分析预测,主动寻求减灾救灾的有效途径;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大力引导灾区群众生产自救,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积极改革和完善救灾制度与灾害救助方式,逐步构建起了体制比较完备、运作机制顺畅的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灾减灾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救灾应急机制。在省、州、县逐级成立减灾委员会的基础上,先后组建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灾害信息员、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形成了“队伍快速出动、救援高效联动、层级补位互动”的工作格局。二是着力推进灾害应急救助预案编制和修订工作。州(市)、县(区、市、行委)基本完成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50%以上的乡镇完成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三是着力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化建设。2009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2.5亿元,在全省修建了71座州、县、乡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总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储备帐篷、棉被褥等18个品种1.68亿元的生活类救灾物资。其中,投资4423万元的中央级格尔木救灾物资储备库已于2013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全省6个自治州和41个县(市、行委)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全覆盖。中央、省、州、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层级化储备、网络化布局初步形成。四是着力加强储运管理,确保救灾应急高效。按照“网络化布局、层级化管理、多样化储备、立体化调运”的思路,坚持“管理规范、调运快捷、巩固队伍”的原则,省级财政将救灾物资管理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其中州级10万元、县级7万元、乡级2万元,全年420万元,确保了救灾物资的安全管理。五是着力推进救灾应急信息化建设,救灾应急指挥平台构架基本形成。2013年,在建立青海省救灾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与国家减灾中心并网的基础上,投入2200万元,建设省、州、县三级救灾应急平台,初步实现与省减灾委成员单位,省、州、县三级政府、民政部门互通互联。同时,积极争取民政部将我省列入北斗卫星地面减灾示范项目接收试点省份,落实试点经费840.4万元。六是着力加强救灾款物发放实行民主监督。救助对象经村民委员会审查,县、乡政府审核批准,在乡镇政务公开栏或村务公开栏上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实行“灾民救助卡”制度。近三年年均争取中央救灾资金1.6亿元以上,确保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七是着力加强救灾工作制度建设,促进防灾减灾工作的规范化。先后制定了《青海省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青海省省级救灾储备物资管理使用办法》、《青海省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性文件,促进减灾救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八是着力加强救灾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救灾工作人员素质。依托武警青海总队一支队工化中队,组建省民政厅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队;依托村(社区)组建了5146人的民政灾害信息员队伍;依托社会力量,组建了1531人组成的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配发了价值600多万元的救灾应急通讯设备。九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群众参与防灾减灾的意识明显提高。每年利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系列宣教活动,积极开展以地震、洪涝灾害等不同主题的应急演练,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达到69个。

   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我省减灾救灾工作

  随着减灾救灾工作的不断创新完善,对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和极端性天气气象日益加剧,自然灾害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群众对生命和生活保障的期待日益迫切,党和政府对减灾救灾工作的标准和要求更加严格。今后减灾救灾工作精细化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保险等市场手段在减灾救灾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

  通过深化改革,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更加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因素很多,领导重视至关重要。这些年来,通过开展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对减灾救灾认识上有所提高,工作上有所加强,成效明显,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对减灾救灾工作重视不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这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应通过改革领导干部政绩考察制度、改革地区单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考评制度、改革党政干部提拔使用制度、建立百姓幸福指数社会考察制度等考核考评措施,促使各地各部门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对减灾救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减灾救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减灾救灾领导体制机制建设。近年来,我省虽然相继成立了多个减灾救灾的综合协调组织和指挥机构,这些组织机构在减灾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积极有效的明显成果,功不可没。但这些机构不同程度存在着的问题,影响了减灾救灾的效果。所以要通过改革,建立责权统一的领导指挥机构、职责分明的灾情会商机构、迅速高效的协调执行机构,进一步完善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的减灾救灾领导体系,增强减灾救灾的指挥力、凝聚力、合成力,提高减灾救灾决策和联动的实效性。

  通过深化改革,扎实做好应急救灾和灾害救助工作。建立健全救灾预警、应急响应、灾害评估等机制,加强灾情信息报送工作,不断增强灾害应急响应时效和救灾应急保障能力,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掌握灾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查灾核灾、第一时间开展救助。完善和落实救灾资金分级承担机制和受灾人员救助补助标准,扎实做好灾害救助和应急保障工作,确保灾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初步救助。

  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在减灾救灾中的支撑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减灾救灾工作的最关键要素。因此,必须把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到减灾救灾上来,放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上来。通过科研技术的攻关,破解自然灾害预警预报预防方面的难题,破解减灾救灾讯信滞后和装备简陋的难题。深化改革,就是要通过法制的、组织的、经济的手段,增强科学技术在减灾救灾中的支撑能力,重点组织实施省级减灾中心和北斗卫星减灾救灾地面接收试点项目,让科学技术在减灾救灾中占排头、显神通,大幅度提高减灾救灾的效果。

  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减灾救灾方面的投入。应该说,近年来我省投入到减灾救灾方面的资金物资越来越多,受灾地区、易灾地区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但实践证明,我们临大难、救大灾的能力明显不足,投入也十分有限。应通过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减灾救灾方面的投入。一要继续抓好“四风”问题的整改,节约更多的开支,用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要遵循“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公报精神,把减灾救灾建设全方位全过程向社会开放,从而吸纳更多的资金、技术、劳动资源,为减灾防灾救灾服务。三要围绕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与管理工作,继续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四要把居住在容易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区的群众提前规划搬迁,为学校盖更安全的校舍,帮群众建更结实的住房,给河水修更牢固的堤坝,为社会建更多更好的公益设施,真正把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最大限度地降下来。五要加强救灾款物的管理,救灾款物发放要坚持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做到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确保灾害应急期间各项抗灾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全员减灾教育培训,提高防灾减灾知识技能。深入开展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应通过多种方法加强宣传教育,让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书本、进课堂、进考场、进社区、进家庭、进影院、进工厂、进农田、进军营,并经常开展演练,使人人都受到防灾救灾教育,人人提高防灾救灾技能。要把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作为全员防灾救灾教育的重点来抓,使他们先学一步,先练一步,先熟一步,发挥好骨干带动作用,提高应急自救和援助能力,大大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

  通过深化改革,注重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多措并举提升减灾救灾水平。逐步完善现代减灾救灾体系,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组织和使用好市场资源及社会资源,更加有力地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帮助灾区尽快恢复重建。今后民政部门将会商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完善农村住房保险制度,协同研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试点范围,研究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家庭财产、自然灾害公众责任等险种,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参保意识,不断提高救灾保险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捐赠在救灾应急工作中的作用,研究完善支持社会力量直接参与自然灾害救助的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减灾救灾服务。要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救灾工作的联络和服务平台,及时掌握和发布灾区需求,推动需求与资源对接,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救灾的激励、评价和监督机制。多灾、易灾地区民政部门要探索设立救灾志愿服务站点,为志愿者开展服务提供联系、协调、保障等支持,切实发挥志愿者在救灾应急工作中的作用。要不断完善救灾捐赠导向机制,建立和完善救灾捐赠需求信息发布制度和救灾捐赠接收机构评估制度,引导救灾捐赠款物及时有效用于救灾应急和灾区恢复重建。要加强对代管救灾捐赠接收机构和下级民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强化救灾捐赠的数据上报和信息公开。

  新一轮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即将出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应乘此东风扶摇直上,有所作为。除以上所述之外,还应该加强防灾减灾救灾法制建设、灾害信息建设、灾害评估机制建设、灾害保险制度建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廉政建设等等,全面开创防灾减灾救灾的新局面。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永恒课题,减灾救灾是政府职责的重中之重。在实现减灾救灾事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以求实的态度探究规律,以科学的思维谋划蓝图,以为民的情怀保证质量,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创新,在更宽的领域里服务和谐,在更高的层次上造福人民。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