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嘴村的幸福故事

18.05.2015  22:04
核心提示:   图① 象鼻嘴村图书馆。 图② 象鼻嘴村村办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在课堂上朗读《弟子规》。图③ 村里的文化墙。 图④ 象鼻嘴村的小学生正在练习书法。 经济日报记者 刘 麟摄   象鼻嘴村,一个再平凡不过

  图① 象鼻嘴村图书馆。 图② 象鼻嘴村村办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在课堂上朗读《弟子规》。图③ 村里的文化墙。 图④ 象鼻嘴村的小学生正在练习书法。 经济日报记者 刘 麟摄

  象鼻嘴村,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村落,全村靠理想和创业从贫穷堆里走出一条幸福路;向平华,一位普通的村支书,决心种出一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试验田——

  泥土里,有大地最美的诗行;村落中,有人间最平凡的故事。

  从贫穷落后到“富了口袋

  在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象鼻嘴村大水泉水库,碧波荡漾,吊桥悠悠。山花烂漫间,风景清幽如画,村民张华初夫妇招呼着来农庄里吃饭的客人。傍晚7时许,篱下树旁已亮起明晃晃的灯光,把春天里的树芽竹丫照射得更加嫩绿。牧童吆喝着牛羊穿过树林回家了,老人熟稔地打开槽门,好一幅王维笔下的《归耕》图。

  幽幽的绿谷里传来了歌声。“乡亲们在唱歌呢!”记者和村支书向平华踏歌而行,不远处,是一片绿树葱郁的开阔地,篝火烧得正旺。“这是村里的露天赛歌台,乡亲们在这里歇歇脚,时不时唱上几句,一天的疲劳也就烟消云散了!

  说起露天赛歌会的来历,向平华说:“小时候,放映队来村里放电影时,大人们总会搬着长条板凳占位置,我们小孩则捡几块破砖头烂石头去‘占山头’。如今,露天电影院没有了,于是,村里就在群山环抱的大水泉边搞了个赛歌舞台。”天已黑,周边的群山已是一片墨黛,来唱歌的人越来越多,篝火越燃越旺。

  回到18年前,村里不是这个模样。

  1997年,村里欠债七八十万元,100多个年轻人离乡背井打工去了,村民希望向平华带领大家走上幸福路。当年10月,29岁的向平华决定不辜负村民的信任,放弃在张家界市里红火的生意回村当支书。向平华刚上任时,就遇到了麻烦事:村小学改建资金没到位,包工头封了学校的门,几乎闹翻了天,有人甚至断言他“这个支书只怕当不到过年”。向平华就不服这个狠,爱人也知道他是一根筋,支持他把家里的住房作抵押,东借西凑了5万元支付给了村小学的包工头,学校终于开了门,家长、孩子安了心。

  百姓看村官,不看你有多行,只看你公正不公正。他在组织清理村财务时,发现自己的一个远房亲戚挪用了村里的680元,一脸黝黑的向平华一分不少将钱追回。再加上他对几件事的公正处理,村里人开始信任他,鸡毛蒜皮的纠纷、油盐酱醋的矛盾、扯皮打架的吵闹,全到他这里求公正。

  赢得村民信赖的向平华,继续为村民办实事儿。大山里坎坷不平的土路变成水泥路,100%的农户喝上了山泉自来水;100%的农户家里通了广播;村里形成了17个品种、总面积2300多亩的优质水果业;总面积1000亩的无公害订单蔬菜;10多个养殖品种的养殖业;年产150多万斤的红薯粉、丝食品加工业;还有服装设计、环保砖制造、花卉苗圃等新型支柱产业,村集体企业等创造了200多个就业岗位,130多位外出打工者回家就业了。全村人均纯收入由18年前的不足千元到如今迈过了万元大坎。昔日贫穷落后且负债累累的贫困村,成了张家界市的“小康示范村”,成了慈利县的明星村。

  富了口袋又富脑袋

  实现了“没有留守孩子,没有空巢老人,没有荒田荒土,没有失学儿童”的愿景,向平华做起了“让老百姓富了口袋又要富脑袋”的梦。

  无论雨雪霜雾,象鼻嘴村的每一个清晨都是被向亮华用广播唤醒的。61岁的向亮华老人是个退休干部,已回村里住了4年。他告诉记者:“全村400来户1510个村民,在外面打工的极少,村里61个孩子,全部在村里上幼儿园读小学。村敬老院条件好,但在院里长住的老人几乎没有,因为村里人都乐意把老人养在家里,村里四代同堂的有好多。

  向亮华4年前从衡阳退休后回到阔别40年的象鼻嘴村。当他发现农村打麻将成风、文化生活荒芜的情况时,开始思考怎样让传统文化回归乡村。

  当时的向平华也在思考这一问题。在一座名叫“亮园”的农舍里,记者看到了一封2013年9月20日向平华写给全村父老乡亲的“家书”:“多年来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全村401户家庭,钱挣得越来越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一些家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家庭与邻居之间,吵架斗殴时有发生,本来一件很小的事情由于双方处理不当,造成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兄弟结怨,妯娌之间、婆媳之间如同路人,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该如何使每个家庭都过上和谐、美满、欢乐的幸福日子?

  向平华认为,“要改变‘富了口袋贫了脑袋’的状况,必须文化强村。”他与向亮华一道,开始举办孝道、幸福老年等主题的传统文化课程,创办了颇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和文化养老院,组建了老年艺术团、腰鼓队、龙船队。

  村里幼儿园的外围墙上写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教室墙壁挂着孔子像,老师正带着孩子们看《孔子》的德育动画片。饭前,老师带领孩子大声地诵念感恩词:“感恩党和政府关怀,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农民辛勤劳作,感恩所有付出的人。”孩子们的品行改变很大。“以前周末一放假,学校墙上到处是涂鸦,贴在墙上的展览品没几天就会被撕得七零八碎。而去年元旦时搞的作品展,一个寒假过去了,现在还完好无损地张贴在墙上。”一位老师说。

  “陈仕全和张春秀是最早报名参加传统文化学习班的学员,村养老院修好后,她们主动做义工,为了让老人和孩子吃上可口的早餐,她们每天早上五六点就得起床下厨,不领一分钱工资。在象鼻嘴村,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向平华说。

  中午时分,幸福院门前的操场上聚集了不少老人。79岁的刘志高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精讲弟子规》的书,将书上用红笔标注出来的内容念给其他老人听。“村里举办的传统文化课,我一场都没落下。我儿媳妇上完女德班后,发生了好大的变化。”聊起儿媳妇的变化,刘志高热泪盈眶,“她进门30多年,从没叫过我一声‘爸’。上了女德班后,儿媳开口叫我爸爸了,还经常跑到我这来干活。我想这个传统文化,我们老人也很有必要学,要存好心、讲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刘志高的话得到了在场老人的认同。

  81岁的王全生掏出随身携带的快板,一段《新世纪、好风光》朗朗上口:“现在不收农业税,不收上交款,种田的补贴都是年年按期往下返,这叫乾坤的事儿颠倒颠……幸福路上莫忘党,感谢党的政策好,吃了甜水思根源,争当做个好公民,来报党的爷娘恩……”这位67岁才入党的老党员深知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直通过打快板的形式来宣传党的政策。“我们把好的传统传给孩子,孩子又传给他们的下一代,孝道代代传,生活比蜜还甜。

  记者看到,村里的墙上门楣,都挂着统一制作的“红牌牌”:“爱党爱国,敬亲睦邻”。向平华说,“村里开展传统文化培训后,最大的变化是营造了一种气氛:爱党爱国、父慈子孝、敬亲睦邻、民风淳朴。如今,村里户户重教育,老老少少都在用自己最平凡朴实的行动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村里已10多年没有发生刑事案件,近两年连民间纠纷都没有。

  又是一天的早晨,记者要离开象鼻嘴村了,喇叭里响起了高昂有力的象鼻嘴村村歌:“象鼻嘴的村庄真美丽,象鼻嘴的人民心善美,党的路线指引航向,歌声微笑迎客人……”经济日报记者 刘 麟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