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质疑大选之后 缅甸民主能否到来?

10.11.2015  11:07

昂山素季

时隔25年,缅甸再次迎来了两大党对决的局面,因为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参选,缅甸选战让整个世界都屏息等待。昨天,在确认赢得70%左右的选票后,民盟宣布胜选,执政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也承认了选举结果。

尽管选战大局已定,但对于二战以来饱受政治苦痛的缅甸人而言,绷紧的神经还远未能够松弛。早在1990年的全国大选中,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就曾经赢得多数,但军政府随后以必须先制宪为由,拒绝交权。赢得选举却没能赢得政权,昂山素季失去了权力乃至自由,但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军政府的统治成就了昂山素季的救赎之路,却也让缅甸在政治割裂的苦痛中继续挣扎。

昂山素季的民盟很像一个有心理阴影的复读生,受挫之后再次走上高考考场。上次也考了高分,但填报志愿之后,却没能等来录取通知书。经过埋头苦读之后,他们再次进入考场,心情必然复杂紧张。现在成绩揭晓,又获高分,但他们也未必感到轻松。在缅甸民盟支持者的记忆里,“大学”曾经近在咫尺。但在“分数”和他们向往的“殿堂”之间,可能是存在“门槛”的,而且或许不止一道。

不过,哲人有言,重要的历史事件往往会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情势早已变化,昂山素季的支持者们有理由乐观:25年前民盟首次胜选之际,整个东南亚盛行的是威权主义,缺乏政治转型的成功经验和外部环境,而目前,东南亚的民选政治虽远未成熟,却早已落地生根。民盟已经无需像当年那样,面对一花独放、凌寒独开的地区政治生态。

在首次与政权失之交臂后,由于昂山素季的引领,民盟等政治力量对军政府采取了宽容和非暴力的政策,国家逃脱了进一步被撕裂的厄运。经过多年和平斗争,缅甸的民主转型在2010年开始启动,当年11月,就举行了1990年之后的首次多党制全国大选。虽然,民盟因为抵制议会选举失去合法政党资格,没能参选,但缅甸的政治转型和国内和解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选举结果也得到了国内外较为广泛的认可。随后,军政府向新政府移交了国家权力,民盟也很快在次年年底重新注册为合法政党。

民主是好东西,但需要有适合的土壤才能开花结果。经历二十余年的非暴力斗争和五年的政治和解进程,缅甸实现政治转型的条件已经趋于成熟。此次选举前后,无论是军人出身的现任民选总统吴登盛,还是作为政治对手的两大党的主要领导人,均一再表示维护宪法权威和选举结果。就当前形势而言,民盟将要历史性地开始在缅甸执政,这并没有太大悬念。

然而,缅甸通往成熟民主制和治理现代化“殿堂”的道路,仍然前路漫漫,存在诸多“门槛”,甚至道阻且长。选举结果刚刚尘埃落定,缅甸国内外便出现了各种担忧。比如,作为民盟的实际领导人和精神领袖,昂山素季因丈夫、儿子都是英国国籍而没有资格出任总统。她是否会在今后凌驾于总统之上,从“民主女神”变成操控缅甸政局、“垂帘听政”的“民主女巫”?

从昂山素季的个人政治理念和人生轨迹看,缅甸出现上述局面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于新上台的执政党和领导人而言,长期的族群冲突、各民族间的复杂恩怨、对军人执政传统的依赖、不同武装派别的对峙等,都是远比赢得选票更复杂、更棘手的问题;对于缅甸的普罗大众而言,他们对摆脱经济贫困的渴望,也远甚于民主。如果选票最终不能改善其生存状况,执政党甚至民主本身都会遭到他们的抛弃。这种政治溃败带来的灾难,将会比1990的政治变局更为严重。民主是好东西,但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更不是万灵药。“缅甸风云”何时平息?并不是选举结果说了算的。因而,缅甸的选举只是政治转型开始后迈出的又一步,仍然远非终点。

在缅甸大选举行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投票顺利完成予以欢迎,并表示支持缅甸依法推进大选后各项政治议程,继续提供积极协助。民盟执政后,缅甸与西方的关系将更加亲近,但在中国加强周边外交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的背景下,无论缅甸哪一个政党上台,都不可能走向中国的对立面。在今年6月,昂山素季率民盟代表团访问中国时,双方领导人都表示希望深化党际关系、加强中缅友好。这表明,中缅加强合作仍是大趋势。周边形势风云变幻,周边国家的国内状况也充满不确定,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中国应该树立更加自信从容的大国心态,尊重周边国家民众的选择。

我们不能将中国周边外交的良好局面,寄希望于有关国家某一政治力量长期得势。唯有建立起“周边命运共同体”,并且经得住周边国家政局变化的考验,才能真正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并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文/卜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