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部贫困村:西台村,靠发展产业变了样
产业扶贫
近日,湟中县共和镇西台村修葺一新的文化广场上鞭炮声声,人头攒动,像过年一样热闹,问及原因,大伙都说:“自从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我们村里喜事不断,今天咱们村里又有新的喜事咯。”
“感谢各位领导,这一笔钱对我们西台村群众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啊,我们一定会把钱用在点子上。”这天,细雨微蒙,省林业厅和青海银行携手合作,为西台村乡亲们带来了97万元的产业发展扶持贷款,当天村里还成立了“双基联动”信贷工作室。
杨发良是村委会主任,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致富带头人之一。以前自己养殖牛羊算是“小打小闹”,去年在省林业厅驻村工作队协调帮助下成立了生态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他组织带领村里有养殖经验的“散户”走上了科学生态养殖的路子。眼看着再过一个多月畜棚里的200多头牦牛、300多只羊即将出栏,可却苦于缺资金而无法扩大养殖规模。“多亏了省林业厅大力支持和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出力帮忙,今天我们合作社一次性贷到了45万元的贷款,用这笔资金建设标准畜棚、扩大养殖规模,这下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出湟中县城,往西南方向,路过盘道水库,沿着蜿蜒曲折的盘旋山路而上,西台村就坐落在山巅之上。由于地处偏远脑山地带,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西台村贴上了世代贫困的标签。
去年10月份,省林业厅与该村建立联点帮扶以来,干部久谢成了带领村民带头致富的“第一书记”。据调研结果,省林业厅帮扶组开出“1234”精准扶贫“药方”,即一个目标:力争2018年全村贫困户脱贫,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个核心目标;二个重点:一手抓好精准扶贫,一手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三个问题:着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着力解决村支部软弱涣散的问题,着力解决村民发展信心不足的问题;四个产业:扶持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产业,扶持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产业,扶持发展林下经济,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业。”
昔日的贫困村,在联点帮扶单位的精准帮扶下,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努力下,逐渐有了新起色,村里脱贫发展思路清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高涨。
“这里以前就是个荒草滩,可今天在省林业厅的结对帮扶下,这里变成了文化广场。”“村里的幼儿园,以前是个危房,这两天已经开始动工修建新的校舍了。”……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感受着驻村工作队到来以后村里发生的点滴变化。
针对西台村气候寒凉,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工作队大胆调整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把原来的土地全部重新整合,规划后种上了适宜冷凉气候,且市场价格很高的菠菜。
村里的会计杜海军通过流转土地,在以前1. 33公顷的基础上,把菠菜种植扩大至4公顷,眼下丰收在望,他盘算着,以一公斤4块钱出售,这4公顷的菠菜年收入也有好几万元。下一步还将试种苗木和中藏药,还有蔬菜等。
夏日里,西台村的田地上,铺着黑色地膜的中藏药材长势正旺。据悉,今年在工作队的大力支持和多方努力下,西台村首次尝试种植当归,通过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13.33公顷。“种上当归之前,我们就和甘肃省的一家中藏药材公司签订了合同,等收货以后就可以直接订单销售,不愁没有销路。”久谢说。
截至目前,省林业厅驻村精准扶贫工作队累计给西台村争取各类项目16个、资金近7000余万元,为今后的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精准扶贫提供了项目支持,奠定了发展基础。(孙海玲)
第一书记风采
卡阳村有个鲍书记
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里,74岁的蔡国发瞅着自家门口写着“蔡老汉自助农家乐”的木头牌子,眼睛里全是笑意。
蔡国发曾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他怎么也不会想到,随着村里旅游景点的建设,大批省内外游客来到了这里。而自己家那颗50多岁的杏子树真正成为了一颗‘摇钱树’,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在树下乘凉嬉戏,在院子一角的锅台上生火做饭,食材是院子里自己种植的蔬菜。“蔡老汉自助农家乐”正成为村里旅游品牌,为他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卡阳村地处拦隆口镇西南部高山林区,这里原始森林与花海相映成趣,却因交通不便,人均耕地面积少而导致贫困。如今,卡阳村200余户村民通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均增收上万元。群众收入大幅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这个村里的第一书记、青海乡趣卡阳户外旅游度假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武章。
卡阳村有256户926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鲍武章来到村里,放下行囊,便和工作队成员及村干部开始挨家挨户地查看住房条件、询问家庭收入、了解贫困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准识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130人。
依托卡阳宜人的风景,结合企业自身优势,鲍武章把精准扶贫、企业发展、惠民政策与贫困户有效对接起来,精选产业项目,进行规划布局,形成了“企业家+驻村干部+村党支部+农户”的党建扶贫模式。重点突出村党支部的扶贫攻坚“火车头”作用,以“点”带“面”,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能够对接的产业项目进行规划布局,以卡阳景区为点,打造生态旅游产业。
顺着卡阳村一路向里走,村子的主干道,也就是新修的旅游公路基本上竣工了,道路平整洁净,路旁鲜花竞相开放,村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在路旁的扶贫旅游乡村超市内,刘建龙正在整理货架,小卖部里食品百货琳琅满目。“现在外面来的游客多,小卖部的生意不错。我能养活家里两个老汉了。”刘建龙喜滋滋地说。
37岁的刘建龙三年前因一场意外导致身体偏瘫,妻子离家出走,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和一个上学的孩子需要照顾,生活困难。鲍武章与扶贫工作队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为他申请了贴息贷款,还为他修建了扶贫旅游乡村超市,超市开门迎客后,生意不错,曾经一度颓废的刘建龙重新燃起了生活热情。
“在景区建设中,我们鼓励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其他非贫困户在景区劳动,如种树种花等,并每天结工资。同时,带动本村农户开办“农家乐”15户,带动贫困劳动力38人。景区建成后,让村民在景区内担任护林员、收银员、财会人员等工作,预计可带动农户就业260人。这样的旅游扶贫方式目前最适合卡阳村。”鲍武章说。
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景区建设的同时,鲍武章和扶贫工作队还争取了项目资金1280万元,建设约7.8公里的乡村旅游公路;在对口帮扶单位西宁市委组织部的帮助下,完成村级道路硬化,购买太阳能路灯90盏,为村“两委”购置办公桌椅、方凳数百套,组织建造临时垃圾处理厂1处。
此外,鲍武章启动公司资金先行垫付了40万元为村民购买了5辆农用轮式拖拉机。还协调相关单位为贫困户申请免息贷款,目前发放贫困户贷款108万元,受助贫困户31户。
……
大山深处,卡阳景区的青山绿水如今已经变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在第一书记鲍武章的带领下,村民们正在小康路上跑步前进。(苑玉虹)
城里亲戚上门来
不论大事小事,都是“亲戚”的事
6月的一天,记者来到湟中县田家寨镇窑洞村,在村西头的一片空地里,几位村民正顶着烈日在新建的鸡舍旁帮忙。
“在‘亲戚’的帮助下,我们在这边建了3座400平方米的鸡舍。你看,现在鸡舍基本上都建好了,就差窗户和围栏,我们过来看看能不能帮点啥忙。”正在鸡舍旁干活的窑洞村村民史国海说。
史国海口中的“亲戚”是省公路科研勘探设计院的吴甦和李国华。2015年10月9日,他俩被选派到窑洞村结对联点,进行精准扶贫工作。
“刚到村子里时,村委会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村里的道路基本都是以前的土路。”吴甦想起他刚驻村的情景时说道。
驻村后,吴甦和李国华便马不停蹄地着手了解村里的情况,在一段时间的入户调查后发现,窑洞村的困难要比想象的还要严重,村里多位留守家中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十分缺乏劳力。
再加上自然条件差的因素,窑洞村除了10多公顷的水浇地外,其余耕地均靠天吃饭,春秋季节易发旱灾,夏季多发洪涝,土地产值低。尤其窑洞村山地分布在4个山头,田地坡度大,无田间道路,难以实施连片开发。
掌握了村子的贫困情况和面貌后,两个联点干部便对症下药,多方协调,一个一个地解决村子的困难。
2015年11月,新的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落成。
2016年4月,村里18公里基耕道、村道路硬化、6公里排水渠修建完成。
2016年5月,村文化广场完工,3座400平方米的标准化鸡舍开始动工……
不到一年的时间,城里的这两位“亲戚”就帮窑洞村做了许多“大事情”,村里人都拍手称赞。今年,为了解决村子产业发展不足的困境,吴甦和李国华针对村里34户贫困户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协调配套支农资金40万元,帮助他们成立了合心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野山鸡养殖。
“按每只50元净利润来算,鸡舍里5000只野山鸡就可以有25万元收入,每户增收7400元左右。”合作社负责人史成才很有信心地说。为了让大家安心养殖,先期的鸡苗引进、设备架设、消毒等费用从每户5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中出,贫困户不用花一分钱。并打算联合省公路科研勘探设计院、西宁宾馆家源餐饮集团等平台,将窑洞村打造成为优质、绿色、安全的食品产业链供应基地,解决日后销路问题。
“要解决村里的贫困现状,光靠给一家人送袋米、送几百块钱是不够的,既要做每个贫困户的工作,也要把全村的发展抓起来。”李国华说道。
“自从攀上这两门‘亲戚’后,不光是村子发生了变化。这几天老吴还给我抓了5只猪仔让我养,村里人脱贫的干劲越来越足了。”和吴甦结对的贫困户王延林说道。
除了帮村里做一些“大事情”,吴甦和李国华也做了不少“小事情”。经常深入农户家中宣讲政策,解决实际困难;针对村民们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的思想误区,强化和村民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开阔群众视野,将以往的“要我脱贫”转换为“我要脱贫”,增强村民们自主脱贫的能力……
就这样,一件件“大事情”和“小事情”悄然发生在窑洞村,不论是大事小事,都会看见“亲戚们”的身影,他们和村里人一起改变着这里的道路、房屋、田地……( 苏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