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南闯北青海人 毛文雄:南下创业回报家乡

15.04.2016  10:10
来源:西海都市报

  

  二十年前,深圳是他的梦想

  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在青海轻工系统工作的毛文雄到北京出差。在饭馆,邻桌一对母女的谈话引起毛文雄的注意,“女孩穿着颜色艳丽的羽绒服,看上去很精神。女孩说衣服是从深圳买的,其他地方没有卖的。”毛文雄回忆,“深圳”这个地名由此刻在了他的脑海里,让他充满了向往。

  1992年,在深圳的亲戚邀毛文雄到深圳打工,26岁的毛文雄动心了。

  离别是痛苦的,“当时娃娃才18个月大,我和妻子一起南下,家里人舍不得。走的那一天,我站在大门口,就看见母亲抱着娃娃背过身子往里走,肩膀一颤一颤。母亲在流泪,但生怕我们看到。我和妻子哭着出了家门。”

  毛文雄在深圳蛇口的一家环保公司打工,公司经营污水处理、噪音治理等业务。原来在西宁从事电子自动化的毛文雄转行到了污水治理行业,开始自学污水处理、噪音处理、给排水等方面的知识。三个月的熟悉期后,他开始独立接洽项目、出方案、手绘施工图纸。

  “当时,公司在惠州的一个污水处理项目由我负责。早上从蛇口乘中巴车到汽车站,再转乘深圳到惠州的中巴车,一趟要三个小时。中午到了惠州就赶着去看现场、了解情况,下午再坐三个小时的车回到蛇口,写方案,手绘施工图纸……”

  这期间,有朋友到深圳出差顺道看望毛文雄,见他穿着蓝色劳动布工作服,灰头土脸地在工地上干活。朋友难心了,拉着毛文雄的手说:“我们青海人不能混成这个样子,回家走。”“当年在西宁都没有人穿蓝色劳动布的衣服了,现在想想真是辛苦。”毛文雄说。

  那时候,毛文雄的妻子在深圳的一家服装加工厂打工。工厂为了赶工时,连着几天几夜加班,妻子见到毛文雄忍不住大哭。

  第一年过年,两人没回家。“身边人说的全是广东话。有一天我听收音机时,将广播调到了北京台,当时听到普通话,眼泪都下来了。”

  人生十字路口他选择继续创业

  毛文雄在蛇口和惠州之间来回跑了四年,很多人看他辛苦,就建议他把惠州的业务承包了。毛文雄一听也是办法,就跟老板商量。结果老板一听就炸了,要赶他走。

  毛文雄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跑到海边一个人呆呆地坐着,不知道怎么办。一个朋友找到他,毛文雄把心里的憋屈一股脑全倒给了朋友,“干不下去就辞职自己干啊。”朋友劝道。“当时茅塞顿开,这才想到还能辞职。”毛文雄说。

  辞职后,毛文雄只身到惠州创业,借了50万元注册了“雄越”环保公司。有了以前在惠州打拼的基础,公司陆续接到了几单知名企业的业务。第一年就赚了150万元。

  其间,他做得最艰难的一个项目是“庄氏集团”发电机房的噪音处理项目:发电箱要散热就得打开门窗,但要降低噪音就得做好房屋的密封,客户要求机房温度不能升高3摄氏度。毛文雄和他的团队找了很多材料做实验,最终找到了既通风又隔音的门窗材料,赢得客户的满意。

  做东芝电池公司废水处理项目,毛文雄感觉最难的地方在施工图。当时国内用的都是手绘平面施工图,但日本企业要求立体图。他们只能没日没夜地计算比例,一笔一笔地画立体施工图。

  十年前他回乡为西宁污水处理出力

  2003年,西宁第二污水处理厂招标,青海的朋友给毛文雄打电话告诉了他这个消息。

  得知消息后,毛文雄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他立刻动身回到西宁竞标。“一方面是家乡情怀,另一方面也出于商业考虑,需要寻求稳定、长期的发展项目。”能竞标西宁的污水处理项目,对他来说是很好的机会,“青海是我的家,父母和家人都很支持我。”

  中标后,他到相关部门办理手续,工作人员听这个广东商人说着一口青海话,很纳闷,“中标的是广东惠州的企业,怎么招来了青海人?”

  西宁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初期,遇到了水温低、紫外线强、设施过冬的新难题。毛文雄从上海找来一批行业专家在西宁做实验,但工艺技术还是不行。毛文雄又将眼光放到了国外,跑到国外考察高原污水处理工程设施,最后引进了荷兰技术。

  建成后的西宁第二污水处理厂,最终处理的水质按要求达到标准二级水就行,但毛文雄确定了“保二争一”的目标。他不计成本,硬是加上了设备的前端工艺,使得出厂水质指标达到一级B类水。他说:“在家乡建污水处理厂,也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回报,所以,打定了一步到位的想法,多付出点无所谓。”

  广东惠州开出青海“花儿”

  穿着燕尾服、戴着礼帽、打着领结,老中青三代人正站在舞台上高歌。他们放声演唱的不是外国歌剧,而是青海“花儿”《尕老汉》。这不是出现在西宁的剧院和广场上的一幕,而是广东省惠州市艺术节上的演出,是惠州市群众大舞台上经常上演的节目。

  4月2日,记者采访毛文雄时,他拿出了多张青海人在惠州演出“花儿”的照片。在他的名片上,多个企业名称中间夹着“雄越‘花儿’艺术团”的名字,毛文雄就是这个“花儿”艺术团的发起人之一。毛文雄在惠州组织成立了青海同乡会,为了增进乡亲间的友情,弘扬青海文化,毛文雄出资和几名青海老乡牵头成立了“雄越‘花儿’艺术团”。

  “花儿”艺术团聘请了专业的艺术老师当团长,演员都是惠州的青海人。在艺术团老师的帮助下,他们改编了青海“花儿”《尕老汉》以及《青海梦》《高原红》等节目,在惠州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上演出,大受当地市民欢迎。

  毛文雄说:“艺术团团员来自各行各业,所有青海籍的惠州人都是团员!我们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能回青海演出。”

  《走南闯北青海人》在广东反响强烈

  《走南闯北青海人》栏目陆续刊发以来,在广东省的青海人圈里引起持续关注,广州的青海人邓立雄、惠州的青海人范增卫每天一上班,就上网翻看新闻,查看在外青海人的故事;珠海的青海人辛荫梓更是关注了《西海都市报》微信公众号,实时关注青海人的故事;从珠海回到西宁办事的陈有功每天都会购买一份《西海都市报》,看看今天又刊登了谁的故事……

  通过这些在外青海人的传播,每天本报刊发的《走南闯北青海人》栏目故事,总能在广东的青海人圈里引起共鸣,相互祝福、相互共勉的话语不断刷新着屏幕,更有感谢都市报的肺腑之言。

  钱厚宏说: “看了那天刊登的‘记者手记’,我流泪了,因为想家。其实我们漂泊在外的人特别想有个娘家人。是西海都市报的记者,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坚强,看了报道后竟然被自己感动了。”

  邓立雄看了报道后感慨:“这组报道影响力实在太大了,青海的各大网站包括青海的省政府、西宁市政府官网都有转载,一些外省的网站也有转载。”

  “西海都市报的关注和采访,让我们这些漂泊异乡的青海人有了家的感觉。”安永刚说。

  在广东的河南商人范中生看了《走南闯北青海人》的报道后说:“我们河南的新闻网上都转载了!给青海企业家点赞、给西海都市报点赞、给青海政府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