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河北老乡为啥爱上新“三金”?

28.04.2016  19:23

  千龙网河北易县4月28日讯 (特派记者 秦胜南) 4月,河北易县台底村,还没到晌午,太阳就把土地烤得炙热,71岁的陈殿英趁着中午之前在给一人多高的苹果树浇水。虽然在自己的村里,但这不是他自个儿的地,现在他的身份是合作社的工人。

  生活在大山中的陈殿英很少去县城,祖祖辈辈靠着一亩见方的田地劳作,一年仅有八百斤玉米的收成,除去化肥、人工,纯收入也就320元。遇到收成不好、玉米价格不高的时候,陈殿英一家连饭都吃不起。

  台底村位于易县的深山区,耕地少、荒山多、土地不肥沃、交通不发达,进村、出村只有一条两米多宽的水泥路,“靠啥发展?找不着门路,来了一家又一家企业考察,都是叹了一口气,挥一挥手离开了这个山村。咋办,没办法,只能村民自己救自己。”台底村相关负责人李山源说。

  不过,一切在这几年悄然变化,这座青山将变金山。

  4月26日,千龙网记者随媒体采访团来到河北,实地感受到贫困地区正在发生新变化。图为河北易县台底村村民陈殿英接受记者采访。图片由 胡博 提供。

  2012年末,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

  在习总书记的指示下,河北省打响了脱贫攻坚的硬仗。阜平县、易县、涞水县等河北最为贫困地区的山村开始转换发展思路,走出一条新的农民致富之路,让山沟沟里的老百姓有了新的身份--工人,有了新的工作,拥有了新的“三金”。而这种发展模式,也成为河北贫困山区摘掉贫困帽的重要抓手。

  说起“三金”,河北有这样一个风俗,嫁女儿得让男方买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做聘礼,寓意生活富足。如今,这里的百姓更希望有新的“三金”,因为这不仅让女儿现在过得好,而且今后祖祖辈辈都会过上小康的生活。

  新“三金”是什么?记者从台底村找到了答案。

  在易县扶贫办的帮扶下,台底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请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找到了适合该村发展的苹果产业,“三金”的发展方式也很快形成。

  村民把土地流转给村里,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陈殿英家里的5亩田地现在已经流转了4亩多地,“一亩水浇地的租金是1000元,比我种一年玉米的收成要好的多,这样我家里一年就有4000多元的租金收入。”

  因为没有外来企业投资,村干部号召百姓拿出自己的钱投资发展林果业,按股份分红。而没有钱的贫困户,则可以采用土地入股,就是土地流转的资金直接投入建果园,按照合同分配股份,等到苹果盛产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分红,这就是“股金”。

  “以土地入股为例,去年,我们村合作社共有174户成员入股土地300亩,按照原先一亩土地种植玉米每年收益1000元、苹果的生长周期是20年算,相当于一亩地折合资金2万元,算成2股。”李山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因为果园有技术专家的统一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农产品受损风险,因此基本可以做到前4年的分红不低于租金收入,而到第5年,果园就可以收回全部的投资,提高分红。

  此外,果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经营管理,村民可以自愿到苹果园里务工当工人,给果树浇水、施肥、剪枝……每天得到70元的薪水。薪金的形式,不仅让村里的妇女老人有了收入,也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返乡,台底村,逐渐变得热闹起来。

  “租金”“股金”“薪金”就是百姓推崇的新“三金”,有了这“三金”不仅现在有钱花,将来这是一份产业留给子孙后代。有了“三金”的陈殿英生活过的有滋有味,现在他每年能得到租金4000元,薪金20000元,再加上将来的股份分红,家里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不过,回想起开始流转土地的时候,他也是经历了无数次思想斗争。

  “孩子妈有很严重的心脏病,我唯一的儿子还患有小儿麻痹症,不能干重活,在外打工也挣不了几个钱,我把家里的地流转出去万一不给钱咋办!”陈殿英告诉记者,起初他非常担心,从小就在这个村里长大的他种了一辈子玉米、红薯,自己种自己吃,吃不完的就上集市上卖,村里说流转的土地要种苹果树,没有种植经验的他心里没底。

  为了让百姓转换思路,村里的干部挨家挨户给百姓宣传合作社的作用和优势,同时,还带领百姓去外地参观林果业为当地百姓致富的实例。“老百姓容易受典型带动的影响,只有别人成功了他们才愿意去模仿。”在一轮轮走访后,陈殿英和其他的乡亲们开始了思路的转变,不到半年,这位守着土地大半辈子的老汉决心把家里的5亩土地流转出去,给村合作社打工。

  现在陈殿英管理着十几亩土地,科学化种植苹果的技术让他感受到了种植的乐趣,“给苹果树浇水都是采用滴灌技术,另外,长出来的苹果还要数果,将品质差的直接减掉,这种方法让种一辈子田的陈殿英认识到了科学种植的重要性。”在田间,陈殿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这片果园,“你看现在这些苹果树开花了,再过一个多月,就能结果了。”

  从苹果苗到小苹果树,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他盼望着苹果丰收,除了能获得很好的分红以外,更让他开心的是,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的孩子也要回来一起管理苹果园,这样一家人就能生活在一起了。

  4月26日,千龙网记者随媒体采访团来到河北,实地感受到贫困地区正在发生新变化。图为河北易县台底村的苹果园区,一人多高的小树已经开花,预计今年5、6月就能结出果实。千龙网记者 秦胜南 摄

  陈殿英只是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的一个缩影,如今台底村174户贫困户已经全部入社,合作社成员入股土地300亩,村集体入股土地100亩,劳务资金入股20万元,县政府拨给该村贫困户的扶贫资金也有75万元入股。

  李山源告诉记者,台底村仅通过这一产业的发展,贫困户就能每年获得近百万元的劳动报酬,解决了本村120名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全村117户贫困户309人脱贫,五年以后,该村苹果将全部进入盛果期,全村可以实现人均增收万元以上。

  而在河北,“三金”的发展模式也悄然在贫困山村大面积推广,在易县田岗村,通过农村合作社的形式,该村大力发展“核桃种植、花卉种植、肉鹅养殖”三大扶贫产业,全村共有229户贫困户参与了入股分红,同时也拿到了土地流转的租金、进园区打工的薪金。全村百姓由2013年的人均收入不足2700元增长到去年的6000元,实现脱贫出列。

  记者发现,河北实施土地流转、建立农村合作社,为贫困户发放“三金”的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并受到了百姓的认可和赞同。多位老乡告诉千龙网记者,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乡村的旅游观光也逐渐在发展,下一步希望将自己的家乡建设成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