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走转改”百日大竞赛:松多村的进与退

21.12.2016  12:39

  “哎,书记,你们村上的藏服加工不是都搬到园区了吗?怎么又回村上了?不行了吧?”兰本加转身,看看对方,点点头,又摇摇头。

  “嘿,算了,还是用事实说话吧!”兰本加想着,又快步往村上走去,可这一路上想的,都是村里的这条“进城”又“回村”的致富路……

  在几年前,提起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松多村,人们的印象往往一致——赶着毛驴的松多人。

  按理来说,这个离县城不远的小村子,发展的脚步理应迈的更快些,可一没技术二又胆小的松多人硬是好几年都没敢往外走出一步。

  甚至几年前,对于很多村民而言,外面的世界就是同德县城。

  2013年,按照政策,松多村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可怎么才能够发展的问题,依旧是横在松多人面前的一座大山。放眼望去,全村500多人,能把致富二字说明白的,并不多。

  思来想去,松多人决定加工藏服。

  有人会做,能教大家;离县城近,交通方便……几次村民大会开下来,大家下定决心要闯一闯。

  渐渐地,村民从每套十几块钱的手工费中尝到了甜头,看着自己手里的订单越来越多,松多人开始亲帮亲、邻帮邻,一两年发展下来,全村160户村民中自己加工藏服的竟有七八十家,松多的家庭作坊声名鹊起。

  2015年下半年,400多万元的扶贫项目落到了松多村,厂房、园区、设备、公司……源源不断的新名词一股脑儿的朝这里涌来。

  家庭作坊还是正规企业?兰本加召开村民大会,让村民自己拿主意。

  老党员达保的儿子通过加工藏服发了家,短短几年开了三家商店,六十多岁的他第一个站出来动员自己的邻里亲朋。就这样,党员带头,村民入股,年底分红,没过多久,“赛康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的牌子就挂在了同德县的扶贫产业园区里。这个时刻,对于松多人而言,无疑是成功的。

  可没过多久,兰本加觉得情况并不如村民们预计的那么乐观。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藏服的销路逐渐出现问题,供大于求的局面让不少藏服积压在了仓库;厂房面积大,水电暖等日常费用成为负担……

  很快,找到原因的兰本加再一次把村民们召集到了一起,几笔账明明白白算下来,大家都不说话了。要留,大规模生产情况并不理想;要走,家庭作坊入驻园区的事情早已人尽皆知,这时候打退堂鼓,脸往哪搁?

  思前想后,村两委班子提出方案:保留经营的铺面,除十几个上班的工人外,暂时撤回在园区上班的村民,继续保持家庭作坊的加工模式。理由很简单:脱贫致富,就得真抓实干,错了就改,说大话、求虚名千万要不得!

  “书记,干啥去?”听到有人打招呼,兰本加一下子回过神来,松多村的一幕幕发展历程在他的脑海中飞快的闪过,只留下一个问句:搬回来对吗?

  “桑果送衣服去啊?”兰本加笑着问。

  “嗯,又来电话催货了,我把这20件先送到县上。”桑果用手拍了拍摩托车后座上的一捆藏服,眼神中都充满着光彩。

  “还是一月一清?”

  “嗯,一天10件,能挣350元。上个月我俩挣了7000多元。”桑果兴高采烈地说。

  说话间,不少去县城送货的村民都从朝村口赶了过来,兰本加一下子想起来几天前算出来村民的人均收入,比前些年的不到2000元足足翻了四五倍。

  突然间,兰本加刚刚还浮现在脑海里的那个问题,不见了。

  “明年把三个合作社成立起来,发展种养殖业,带动不会做藏服的村民;把去年建的猪场发展好,保证所有村民都能拿到分红;在第一书记的帮助下,继续扶持贫困户发展,开出租、建洗车行都得再加把劲……”兰本加想着,加快步伐朝村两委的办公室走去……(咸文静)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