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再访“母亲河”
四月,青海玛多。黄河源头还没有解冻,只有一些支流开始融化。
15日清晨,白雪覆盖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沉静在一片宁静、空旷之中。当天,本报三江源国家公园报道组经过了一夜的休整,正式进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采访。
越野车行驶在前往扎陵湖和鄂陵湖的路上,藏原羊、藏野驴、赤麻鸭……不时出现在道路两旁,河洼湖泊一个连着一个,滋养着草山一片茂盛,广袤的湿地向天边的草原不断延伸。
海拔一路攀升,雪线也随之渐近。黄河源头的姊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依然一片蔚蓝,湖边的草甸泛着金黄,眼前,白雪、羊群“飘落”在草原间。
走走停停,只为湖水的清澈、赤麻鸭的“嬉戏”和藏野驴的“追逐”,以至于90公里的路,我们走了3个多小时。
沿着鄂陵湖一直往里走,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黄河源牛头碑。尽管天空还算作美,沿途飘洒的雪花,到了牛头碑竟也“毫无踪影”,但天空依然以肆虐的狂风,迎接了我们的到来。
登上高耸于措日尕则山、海拔4610米的黄河源牛头碑,置身于雪山与草甸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晶莹剔透,一览无余。登上圣山,坐拥圣湖,远望静默的迎亲滩,敬畏无比,惬意无比!
黄河之水天上来。看着眼前正在开湖的源头之水,我们不得不为今天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带来的欣喜变化所感动。
曾几何时,这里原本极为脆弱的草场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地区水源涵养功能退化,造成湖泊水位下降,导致草场沙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如今美景回归。金灿灿的草原,河流纵横蜿蜒,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这本应就是三江源最平凡的景象。
沿着214国道行驶,道路两旁白雪覆盖,除了偶尔能看到过往车辆和一两群牧民的牛羊外,周围寂静得只剩下耳旁寒风呼啸的声音。一直往南,沿途接连看到湿地集中的江蒙措、热蒙措河洼等一个个湖泊。站在海拔4326米的大野马岭的桥下,远远望去,雪山、湖泊、草地、经幡浑然一体,黄河源头“千湖”美景令人震撼。
今天,黄河源头玛多县曾经退化的草场一派生机。大小湖泊波光粼粼,犹如散落在苍茫高原的银色碎片,“千湖之县”美不胜收。
天上玛多——黄河之源。在领略无处不在的大美中,我们深切感受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真正内涵。
新闻故事:生态养殖助力脱贫
玛多,藏语意思是黄河源头。在这个平均海拔4300米的“生命极地”,虽是初春,但稀薄的空气和低温使得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变得异常困难。
汽车穿行于雪山草甸之中,一路颠簸。在玛多县生态畜牧业办公室主任哇玛的带领下,我们到达目的地——玛查理镇玛拉驿村。
说起玛拉驿村,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仅有一个畜产品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也没什么特别,仅有两千余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玛多藏羊”,养殖牧户也没什么可炫耀,每年赚两万多元而已……
多年来,玛多人与“玛多藏羊”有着不解的缘分,这片孕育了中华儿女母亲河的草原上,藏羊养殖正逐渐成为当地发展生态有机畜牧业的新模式。
阳光洒在金色的草场上,漫山的牛羊正惬意的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一时间,乌云密布,雪花飞舞。高原的天,略任性。
玛拉驿村千湖畜产品专业合作社年轻的理事长多德,指着山坡上的“玛多藏羊”感慨:“合作社牧户们养殖藏羊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宽裕!”
2011年,在政策扶持下,玛拉驿村千湖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那时起,牧户尕桑和妻子入股成为社员,夫妻俩将自家草场租赁给合作社,从合作社承包了250多只“玛多藏羊”。如今,夫妻俩每年的放牧工资、租赁草场费用及分红收入达2万多元。
初尝到加入合作社养殖“玛多藏羊”的甜头,村民们踊跃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现今,全村223名牧户都成为合作社里的一员。
“玛多藏羊”究竟何来头?
玛多县农牧局副局长马贵向我们揭开了“玛多藏羊”的神秘面纱。
“玛多藏羊”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特色草地型藏系羊,具有适应性强、体格大、生长发育快、羊毛品质佳等特性,是“西宁毛”的主产区之一。其被毛纯白,有光泽,肉质细嫩,膻味小,味道鲜美纯正。
2013年, “玛多藏羊”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近年来,玛多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积极探索实践特色养殖脱贫致富发展思路,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高原生态畜牧业,已成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31个,创建藏羊养殖基地工作经营由合作社采取统一放牧制度,统一配种、育肥、加工、销售,分群放牧的“五统一分”的管理方式。
为了更好的利用科技支持促进藏羊发展,2015年,玛多县实施藏羊高效养殖技术,省州相关部门多方面综合归纳适合各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技术、好方法,支持合作社发展,组织科技人员现场指导培训。
“在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鼓励支持牧民以投资入股、劳务等多种形式开展经营项目,进一步增加牧民的收入,保护好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马贵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启动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