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
开栏的话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高寒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公园,讲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故事,就是在讲述这个时代的传奇。7月10日起,本报采访报道组深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长江源(可可西里)、澜沧江源园区,采访三江源牧人、生态管护员以及国家公园的管理者,走进源头的冰川雪山和草原森林,探访野生动物的栖息乐园,用朴实的文字和精彩的画面为你讲述三江源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敬请关注!
走出课堂 走进自然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7月11日清晨,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县城出发,前往巴颜喀拉山,直到车辆行驶到没有路的沼泽草原,冒雨徒步两小时,到达勒那东泽峰附近,雪豹出没的通道上安装2台红外相机,返回到玛多县城已经半夜12时多了。
谁能想到,完成这一天工作的是4名初上高原的博士生。如此高的海拔,快步走路会呼吸困难,出现耳鸣目眩的高原反应,他们却沉浸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壮丽景色,丝毫不觉得工作的艰辛。
除了在野外安置红外相机的4名博士生,还有4名博士生在玛多县城搜集整理资料,他们是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三江源国家公园基地支队的队员。
“我们这边负责生态监测的同学,从黄河源园区工作人员交流得知,巴颜喀拉山有一个生态监测空区,经过初步分析判定是雪豹的栖息地,还发现了很多岩羊。最后,我们找了一处岩羊尸骨比较多的沟,安放了两台红外相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1级博士生王沛说。
8名清华大学的博士生为何结缘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呢?今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推进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与清华大学本着相互支持、互利合作的原则,签订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培养基地协议书》。
作为清华大学首批赴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展生态领域社会实践的博士生,他们将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科普教育、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以国家公园干部职工、生态管护员为主要授课对象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从6月25日到达西宁市,学习培训2天后,他们就来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迅速投入到各自的工作,搜集材料、安装红外相机、观察记录野生动物……将在黄河源园区开展为期六周的课题调研。
他们来自清华大学不同的学院,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与领域,过去三周时间里,大家对于黄河源园区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我对青海感兴趣,想来看看这里的山水景观和人文特色,看过之后给人的感觉特别震撼,尤其是当地牧民,年复一年坚守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净土,为保护黄河源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比较喜欢国家自然资源的调查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所以就报名参加了本次社会实践,这里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可以说是我的另一个课堂。”
“来到这里,站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看着野生动物栖息的这片净土,才会感到天地之大,人类之渺小,自然环境面前,我们都应该心怀敬畏,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7月12日下午,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组织黄河乡生态管护员培训,4名博士生分别围绕生态监测中摄影基础知识、国家公园文创产品研究开发、红外相机如何安放、如何当好一名环境老师等方面为管护员做了培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2级博士生张晓峪负责三江源文创产品研究开发课题,通过三周时间的野外走访和资料搜集,张晓峪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构思,“我这次的文创产品研究开发,要以当地生态文化、生态理念为基础,以实用为主、观赏为辅,通过文创产品宣传好三江源的生态,通过文创产品带动当地牧民增收。”
三江源人文资源本底调查可视化研究一直是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研究的课题,已经做出了一套很成熟的人文资源可视化系统,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之所以重新将人文资源本底调查可视化纳入其中,就是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新增人文资源入库与可视化开发一个新的简易程序。
“这次培训的主题就是我们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课题,我们8个人是4个课题,分别是黄河源园区生态监测、黄河源园区自然教育、三江源人文资源本底调查可视化研究、三江源文创产品开发。”王沛说。
培训结束后,王沛带着生态管护员和其他基地队员,来到黄河乡猞猁活动通道安装红外相机,天空淅沥沥下着小雨,夏日的寒风吹在脸上生疼,王沛现场展示红外相机安装方法。
“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们还会在黄河乡安装三台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的踪迹。我们也会珍稀剩余的三周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各自研究的课题当中,走进自然,亲近自然,聆听它的脉动,感悟它的辽远,体味它的壮美,陶醉它的旖旎的同时,把精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黄河源头 纪念碑
黄河源头顶向天际的牛头碑。张多钧 摄
黄河源头纪念碑,位于鄂陵湖和扎陵湖两湖间的海拔4600米的措哇尕泽山顶上。始建于1988年10月,纪念碑分碑身、碑座两部分,碑体全部由铜铸造。碑身高3米、宽2.8米,碑面刻有十世班禅大师1988年和胡耀邦1984年分别为牛头碑题写的藏汉文“黄河源头”四个大字,黄铜黑字,遒劲大方。
背面题有碑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发祥地。黄河冲破高山峡谷,荡涤历史沉渣,浇灌中华大地,直下东海,一泻千里。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黄河地区是松赞干布迎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圣地,是藏汉民族世世代代紧密相连的纽带。
纪念碑在造型上选用原始图腾的崇祥物——牛,作为中华文明古国和黄河子孙的化身,以牛角犷悍、坚韧、有力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斑头雁的悠闲生活
觅食。图片均为 张多钧 摄
“遛娃”。
放哨。
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