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湟源明清老街

20.11.2014  00:37
核心提示:   徜徉在湟源丹噶尔古城老街,轻轻踩踏上一块块被雨水滴答溅湿的青石板,回味着街巷当年茶马互市的熙攘画面,拣拾起丹城明清印迹的青涩记忆,萦绕着丝绸南路上多元文化交织的追古情结,聆听着海藏咽喉重镇上驼

   徜徉在湟源丹噶尔古城老街,轻轻踩踏上一块块被雨水滴答溅湿的青石板,回味着街巷当年茶马互市的熙攘画面,拣拾起丹城明清印迹的青涩记忆,萦绕着丝绸南路上多元文化交织的追古情结,聆听着海藏咽喉重镇上驼铃悠悠回荡的历史遗韵……让人的心已如潭柘寺的钟声,在渐行渐远中,感受到了模糊中的清晰,沧桑中的浑厚。

  走进古城,映入眼帘的是它布局严谨的建筑结构、经纬交织的大街小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风格迥异的排灯式样、形态逼真的石刻雕像,凡是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都满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展示着边塞古城辉煌发展的壮丽画卷,涵盖着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古朴格调,蕴藏着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汇融合的智慧结晶。

  单不论它的历史追溯,也不论它的昔日繁盛如何,仅从这一砖一瓦、一窗一门来看,只要轻轻瞥上几眼,都能被其中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元素所吸引。看着这些绘制精美的壁画,笔者的思绪仿佛飞回到了清顺治年间。当年著名的藏传佛教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古城东百米处,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扬的寺院。随着商业贸易的集聚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等,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刻镂精致,彰显出了无穷的地域民族魅力。同时也很好融入了儒、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和以伊斯兰为核心的回文化,通过壁画等多种形式,生动记录了多民族文化互利互惠、礼尚往来、交织繁荣的真实场面,谁也不可否认它在民族团结进步、文化交汇融合中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笔者仅是从壁画这个缩影中透视出的一些零星记忆,至于它当时更为广阔盛大的宏伟图景,尚且未能想象得出。

  行走中,笔者发现一座建筑旁有一尊雕刻栩栩如生的石像。从头饰佩戴和衣服穿着来判定,她是一位藏族阿妈,她正在石碾跟前准备碾磨青稞。慈祥的面庞微笑迎候着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客人。或许她们家是一户开餐饮业的店铺,店内摆放着自家酿制的青稞美酒,店外栏杆上悬挂着具有本地特色的揽客招牌,念叨起“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妙诗句,招揽着来往高原小江南作客他乡、吃酒品茶的异乡旅客,唱响起节奏欢快的“花儿”歌会,弥漫着“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声声吆喝,回荡着舞榭歌台上的传恨丝竹,倒映着觥筹交错的烛光盛宴,酝酿着千载难逢的风云际会,诉说着城门内外的过往云烟、春华秋实……

  它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长达几百年长盛不衰的商业贸易,古老勤劳而智慧的河湟儿女在丝绸南路的咽喉要塞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绘就了绚丽多姿的恢弘画卷,越是如此,才使得丹噶尔成为了集商业、军事、宗教、民俗为一体的多元文化交融重镇,才使得丹噶尔成为了耸立在河湟大地上的文化大县,才使得丹噶尔成为了人们骄傲自豪、扬眉吐气的掌上明珠。

  正当人们思绪还飘渺在雕像的遥远记忆中时,一阵清脆悦耳的铜铃叮当作响,那些悬吊在牌坊边角上的铜铃,在清凉的晨风吹动和阵阵的细雨拍打下,发出的声音古朴而不失纯真、清脆而不失厚重,像是吹奏起的牧童的悠扬笛音,又像是梵婀玲演绎的和谐旋律。或许它已不知吹响了几千遍几万遍,摇荡了几十年几百年,依然如故,只是向来往的行人诉说着王朝更迭的兴衰荣辱和互市贸易的繁盛失落。

  透过铜铃声,笔者似乎清晰地看到当年从中原地区驮着能“攻肉食之膻腻,涤通宵之昏寐”的茶与马匹交易的互市情景。这里便成了当时西北最大的贸易集散地。它把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吸引过来,使得茶马互市逐步成为中原与西藏经济交流的重要渠道和交通要塞,也成为了联系中原与西藏政治经济往来关系中的坚强纽带。

  古老的丹噶尔是辉煌的,今天的丹噶尔又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自信昂扬阔步向全国乃至世界进军。只要漫步在古城内,相信你的头脑中还会不时浮现出车马拥挤、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熙熙攘攘的场景来。它更像是绽放在河湟大地上古老而珍贵的耀眼明珠,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赏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