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自成 龙泉霖:超越软实力中国和实力的战略深意

13.07.2015  16:11

 【摘要】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的精华在于强调文化价值政策,但这一概念在学术逻辑、实际运用和政治内涵上都有较大的缺限。如果照搬使用这一概念,是缺乏创造力的表现。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和实力”与“柔力量”能更好地表达不过度使用武力和强制力的内容。中国要提高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要善于合理和理性地使用中国的经济实力,要善于通过利他、和平、谦下的外交风格来实现自己的外交目标,要善于和平和理性地使用武装力量维护和平,来实现合作共赢。

  【关键词】 软实力 柔力量 和实力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和实力”对“软实力”的超越

  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概念,认为软实力“是一种依靠(文化、价值、对外政策)吸引力而非通过(军事、经济)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能力”。这一思想的精华在于,强调文化价值政策的作用,反对国家过度使用经济力量或军事力量去实现国家的目标。

  但是,对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就会发现这一概念从学术逻辑、实际运用和政治内涵上都有较大的缺限。

  第一,学术逻辑的缺限。军事、经济就是硬资源,产生硬实力;文化、价值就是软资源,产生软实力,这种分类太绝对。军事、经济是硬资源,也可产生软实力;文化、价值观是软资源,也可产生硬实力。两者的关系其实不是绝对的。军队是硬资源,但如果用于和平、抢险救灾,也会有软实力;文化是软资源,但恐怖主义的文化却会让人漠视生命摧残百姓,让人恐怖。关键不在资源的硬软,而在于为了什么和如何使用资源。法国学者马丁·雅克曾对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提出了尖锐批评。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财富,对多数软实力而言都是一个基本的先决条件。原因有二:首先,人们渴望能成为富裕社会而不是贫穷社会中的人;其次,多数软实力都建立在经济财富的基础上,并且依靠它才能行得通。美国的许多软实力都是好莱坞、哈佛、微软和迈克尔·乔丹制造的。但其中的每一个都不同方式地依靠或消耗了大量国民财富。约瑟夫·奈有关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概念把这种实力碎片化,使之失去了联系,而没有认识到其在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

  第二,在实际运用中的相互矛盾。约瑟夫·奈有时强调与硬实力资源无关,明确认为“软实力并不依赖硬实力(军事和经济资源)而存在”;有时说“强劲经济实力也能成为吸引力的来源”、“美国情报局、国防部、美国军队等硬实力资源也能在创造软实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亚洲国家的软实力都由经济发展而来,经济发展则软实力增强;经济危机,则使软实力消失。约瑟夫·奈多处把经济援助视为硬实力(经济实力),把经济影响视为收买,把援助与贿赂和制裁放在一起;但又有多处说,美国对欧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就是软实力,加拿大、挪威的经济援助是小国的软实力。

  第三,政治内涵上的缺限。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的最大问题,是它的政治内涵。约瑟夫·奈所主张的美国软实力,实质上是一种同化力,即发挥其在政治价值、经济力量、文化传播方面占有的优势,通过全球化、网络化的力量,达到改变对方、同化其他文化的目标,让其他国家追随、仰慕和模仿美国,实现美国文化的全球化,用软实力实现美国的霸权。正如美国学者杜维明所说,约瑟夫·奈的软实力,就是美国要影响世界,只靠经济、军事不够,还得有文化输出。但这样的文化不是一种内在价值,而是一种宰制或影响全球的策略。软实力是美国同化世界、维护世界霸权的工具。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内容经过梳理和改造,能更好地表达为和平综合使用军事经济文化资源的现象,这是中国的“和实力”形成的深厚底蕴。

 老子和孔子的“和思想”内涵

  老子有“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孔子有“柔远人”的思想。老子和孔子的“”,是大道的化身,仁德的表现,也是和思想的体现。

  和思想的表现形式——柔力量,它与软实力有五个不同:

  其一,在来源上,软实力强调只来源于文化、政治价值、对外政策,与硬实力资源无关;而柔力量指各种资源,不仅仅是文化价值政策,而且包括经济、军事,尤其是历史、个人魅力、人际关系、人才等资源,只要是非强制、非压迫、非极端、非盅惑使用即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事件上,柔力量的来源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军队是一种硬实力,但军队和平理性的使用,也可以产生柔力量。

  其二,在使用资源的性质上,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正邪不分,认为软实力只是个描述性概念,并非规范性概念,希特勒、本·拉登等人都拥有非凡软实力;邪恶的组织和网络也有各自的软实力,“天主教徒相信教皇的道德权威,和恐怖主义分子相信本·拉登行为正当”,都是基于吸引力。而柔力量是道性和德性的体现,强调使用资源时和平和理性,把通过正常的理性智慧与通过非理性盅惑产生的极端行为区分开来。

  其三,在行为和性质上,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是进攻性的、消融性的,以说服“”接受“”、追随我、仰慕我、遂我之愿作为衡量标准,而柔力量更多的指防御性的、包容性的。了解我不一定非要对我表示好感,理解我而不一定非要追随我,认同我而不一定非要接受我,相互包容并不一定非要仰慕我、被我同化,学习我不一定要照搬我,我不认同你,但我也不反对你的存在,可以和平共处,有形式、程度、性质的不同。

  其四,在施方和受方的方向上,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是单向的,以我为中心,我是施方,他是受方;柔力量是相互的,双向的,双赢的,互利的,为了使人相互认识、理解、尊重、认同、好感、亲和、感召、追随,也可以赞成、支持、接受、尊重、追随,或者被吸引,被说服。或者是包容的。

  其五,在知识资源方面,软实力是约瑟夫·奈个人提出的一个比较粗糙、单薄的政治概念,在美国学术界影响并不大;而柔力量有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资源支撑,历史上有相当多的柔力量的案例,思想上有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的有关柔力量的大量丰富的论述。

  比如《道德经》全书共有11处用了“”的概念,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柔力量的思想,也即“和实力”思想:

  一,柔力量哲学。“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柔是道的基本特性,是大道的体用。

  二,柔力量的表现形态:水、婴儿、母体、得道者等看似柔弱的事物身上,有强大的柔力量,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骨弱筋柔而握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三,柔力量产生的方式:利他性、谦下、处下、无私、不争、不居功。水因具有最大的善性、美德而具有超强的吸引力。“上善若水”,吸引力来自于谦逊、处下、无私、不争、不居功自傲,来自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

  四,慎用硬力量:不以兵强天下,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强。

  五,最大的吸引力是顺道而行: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善用人者,为之下,大国者若下流,大者宜为下。

  六,柔力量与硬力量互变:在一定条件下,柔会从柔变刚,由弱变强,柔弱可以胜刚强,好比水是天下之至柔,却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

 中国正在表现自己的和实力

  中国提高自己的影响力,首先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二是克服宣传文化传播的官僚化、形式化、行政化等弊病,打造现代化的、有竞争力的文化传播能力和体制。但中国在这一方面也决非乏善可陈。在许多方面,中国正在表现自己的和实力。

  首先,善于使用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和实力。虽然经济发展有许多问题,但中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从一个贫穷的国家变为一个初步小康的国家,经济总量达10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从人均100多美元上升为人均8000多美元,有近5-6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不管怎么说,这都是20-21世纪人类社会最具有震撼力的奇迹,肯定会产生吸引力。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为许多希望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中国的脱贫经验对许多国家可能会产生一种自发的影响力,希望能够学习、借鉴、模仿中国的成功经验。

  其次,利他、和平、谦下外交产生的和实力。在处理领土争端方面,中国采用和平合作的方法,解决与周边国家的纠纷。在与其他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中,中国已经解决了17个,其中包括与尼泊尔、缅甸、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俄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的争端,与越南的陆地争端也已经得到和平解决。在处理中国同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海上领土争端问题时,中国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对非洲、拉美、东亚的发展中国家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援助,这些援助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文化教育、体育建设、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的对外经济援助也是产生中国和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再次,和平使用武装力量产生的和实力。打仗是武装力量的主要职能,但并不是唯一职能。中国的和实力,还表现为和平地、理性地使用武装力量。中国军队积极参加联合国主持的维持和平行动,从1990年起到2013年,中国已经参加了23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2.2万人次军事人员;中国是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参与最多的国家,是联合国115个维和国中派工兵、运输、医疗分队最多的国家,是缴纳分摊费用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军队在中国抗洪救灾过程中的重大贡献,在抗击非洲埃博疾情拉所作的重大贡献,在利比亚撤侨中的积极作用,在也门危机时帮助中国公民和其他外国公民撤出的行动,其实都会产生一种让人尊敬、有好感、有吸引力的影响,这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和实力。

  最后,亲诚惠容、新型义利观展现的和实力。习近平在十八大后提出的许多外交理念,展现了中国外交的利他、谦下、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新风格。习近平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东亚各国,中国的发展也为东亚各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中国一定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在追求维护扩大争取本国的国家利益时,必须关切他国的利益和他国的感受,尤其要照顾对方核心关切,妥善处理两国间存在的问题和分歧,对长期对华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考虑对方利益,绝不能惟利是图、斤斤计较……这些理念在国际社会中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国逐步解决或减少现在比较突出的贪污腐败、分配不公、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法治不严等问题,随着中国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竞争力的提高,中国的和实力还会逐步提高自己的影响。

使用和实力是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最好方式

  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和实力概念,无论从哲学、历史、文化的资源支撑,还是概念内涵丰富、准确、类型等方面,都可超越“软实力”的概念。在实践中,我们使用和实力概念,可以更好地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第一,应清楚认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最主要的资源还是在经济实力和政治的良性发展上,经济、政治的良性发展会大幅度地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可以准确地确定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同目标:对欧美发达国家,主要目标在于争取让人理解、同情,不把中国视为威胁、能客观对待中国;对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目的在于争取更多的支持、理解、帮助、互利;中国对任何国家都不以软实力的那种同化他国并让其追随、仰慕、模仿为目的。中国的文化是多元并存,和平共处。只有少数对中国有高度认同、也有能力追随、仰慕、模仿的国家,中国才应给以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第三,使用和实力是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最好方式。在外交上,中国应以大国身份平等与各国交往,尤其是要有共赢、利他、谦下、处下的风格。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叶自成、龙泉霖:《华夏主义》,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②叶自成、陈昌煦:《从美国“软实力”到中国“柔实力”——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评析》,《国际观察》2015年第2期。

  ③郑永年、张弛:《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我国软力量的观察》,《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