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入江悲剧根子在我们对“闹”的激励

03.11.2018  22:02

  我们的文化里古往今来对于“闹”都是在持激励态度,“激励”是心理学上的名词,它是通过对于一个人某个行为的奖励,使其习惯性地展现和保持这个行为,而一个社会对一个坏的行为产生激励效果,不免会导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

  金庸先生不久前离去,我对老先生的文学成就甚是佩服,他给许多人的童年带去了那么多的乐趣,可我对武侠这类小说中塑造人物的脸谱化不以为然,比如英雄就要豪气万丈,就要大口吃肉大口啜酒。

  文学作品人物的脸谱化,是我们大多数人在成长中自我脸谱化的一个来源,从而又形成了整个社会标准化的统一脸谱,这种脸谱化让很多人进入了误区。比如它们激励的大声喧哗是豪爽性子吗?这在公共场合可能不是豪爽,而是毫无素质。又比如它们激励的口无遮拦是心情耿直吗?这在不尊重他人的人际关系中,不是耿直而是刻薄尖酸。

  然而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这样的:对别人发了一通脾气,完事后美其名曰“你看我这暴脾气,就是性子急,压不住火儿,可我这样的人从来不记仇。”

  还有,对别人一顿谩骂讽刺后,曰:“我就是这性格,心里藏不住话,虽然嘴上说得难听,可背后从来不嚼舌根。”

  而对于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竟然是容忍的,甚至是标榜的,认为他们真的是豪爽性格、心直口快!

  这就是文化中对于“负行为”的激励结果。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闹”便是如此。

  说起“闹”,很多人最早接触到这个字,想必是“大闹天宫”,那简直是孙悟空人生事业的巅峰,虽然因此被如来佛祖压于五指山下五百年,可这点惩罚与孙悟空实质获得的奖励相比,依然无出其右,在悟空日后取经路上逢妖就自夸:俺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就可见一斑了。

  还有一个大闹,出自另一本名著《水浒传》,其实在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大多数好汉身上都或多或少拥有“好闹、爱闹、能闹,敢闹”的性格特征,其中最爱闹敢闹的就是那花和尚鲁智深了,五台山、野猪林、桃花村哪个没有被他闹得鸡飞狗跳,然而他的这些行为得到的惩罚是什么呢?是被方丈赶出门,是惹了个不痛不痒的官司。可他获得的奖励却是“人人都敬他是一条好汉”“是英雄“!

  我专门记录了一下,《水浒传》里在标题上呈现出来的“英雄闹”就有13处之多,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花和尚大闹桃花村、鲁智深大闹野猪林、郓哥不忿闹茶肆、武松大闹飞云浦、花荣大闹清风寨、镇三山大闹青州道、船火儿大闹浔阳江、病关索大闹翠屏山、宋江闹西岳华山、张顺夜闹金沙渡、李逵元夜闹东京,这些“闹“皆让他们闹出了一条阳关道,闹出一身正气!

  到现在我们时常有这样的说法:“会闹的孩子有奶吃。”

  这句话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问题在于“闹”这个只应在孩子身上体现的行为,却为什么被我们社会中那么多的成年人给习得了?

  这里除了有文化影响造成社会问题外,还有就是“闹”的成本太低,惩罚太轻,得到的奖励远远大于罚,因此何“闹“而不为?

  再回到重庆公交车坠江的事件上,这是一件因“闹”而引发的悲剧,当形成悲剧后,我在网络的评论里仍然看到至少一半的人是在批评公交车司机,他不该开车时反击那个错过站而闹着下车动手打司机的女士。

  这种思维也恰好是一种抛开了人基本的生理反应,将人脸谱化的习惯性思维。首先在他们的判定中只有好人和坏人,还很可爱地认为,司机要是个好人,就会以乘客安慰为重,就不会与那女人动手,他动手还击了,也不是个好东西。

  那么在一个人受到攻击后情绪不会有半点波澜,这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圣人又有几个呢?

  再如,那个错过站的女人是此次悲剧事件的祸端,是大坏人,那么他们抛挖出其生活里的桩桩件件,感觉她没有干过一件好事。

  其实这件悲剧的发生,我们就将它归于“闹”这个不好的行为上吧,而这个不好的行为是根植在我们文化里的,又得到了社会的纵容。

  最后再来重述一下我的观点:我们文化里对一些“闹”等负行为的激励,才导致了公交车坠江悲剧的发生。哪天我们的社会达成就事论事的共识,而不是一切脸谱化看问题,便才能剖析到问题的根节,才算是用血的代价买来了教训,而不是吵来吵去最后得到一个模糊的结果,又不了了之了。(作者: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