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四个转变”的实践者:昔日黑土滩 今朝绿草原

15.03.2017  12:32
来源:青海日报

   对于今年55岁的柔增杰布来说,生态保护可是个了不起的词,意义重大,却不知从哪说起。可提到他那片再熟悉不过的草场,这个词一下子变得具体起来了:“保护草场,就是保护我们的牛羊,保护我们子孙的家。”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尕强村,柔增杰布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牧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水草而居,传统的生活习惯在这个藏族家庭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几十只牛羊是养活一家十二口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草场则是这家人最宝贵的财富。

  县草原专业队的尕玛加第一次见到柔增杰布是在十几年前。回忆起当年的情况,他记忆犹新。

  “草场要不断地种草,还要定期灭鼠,保护生态环境……”虽然尕玛加苦口婆心地把保护草原的重要性讲了一遍又一遍,可看着漫山的牛羊和绿油油的草场,柔增杰布并不觉得这件事有多么迫切。

  “我们家的冬季草场有31公顷,夏季草场是和村里其他94户牧民一起共用的,能有1000公顷。”虽然草山面积足够大,可渐渐地,柔增杰布发现,草场真的“生病了”。

  “草专队的干部说是草山退化了变成了黑土滩。”

  “大家都知道,形成黑土滩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鼠害泛滥等原因使草场严重退化,我们能做的就是立即补救。但治标还需治本,关键的是要让牧民转变观念。”尕玛加说。

  而此时,因为夏季草场黑土滩面积不断扩大,牧草不断减少,柔增杰布家的牛羊数量急剧下降,家里一度只有20只羊。为了继续放牧,柔增杰布不得不租用别人家的33公顷草场,而为此支付的一万元租金,让放了半辈子牧的他认识到了黑土滩的危害,他开始重新考虑自己和草山的关系。

  “生态环境对于我们牧民来说太重要了!通过种草、灭鼠,草山就能慢慢恢复,这笔钱值得花。”

  其实,在柔增杰布转变观念的同时,这种保护草场、治理黑土滩的观念也在全县春风化雨般地普及开来,越来越多的牧民和他一样,把保护草山作为自己家的头等大事。

  巴滩牧场亚日齐村二社的36户牧民有280头牛和800多只羊,光夏季草场就有533公顷。

  “2010年左右,因为鼠害严重,大部分夏季草场都变成了黑土滩。牧民放牧只能依靠冬季草场和租赁别人的草山。为了交租金,一些牧民只能卖出自己的牛羊。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牧民的收入。”社长尕玛扎西惋惜地说。

  2012年,黑土滩治理工作开始了,经过几年的恢复期,草场渐渐焕发了往日的生机。而牧民也开始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治理结果。

  “今年我再也不用租别人家的草场了,这让我省了不少钱。但我知道,要是牛羊多了,草山也会退化,我也不打算再增加牛羊的数量,我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草山。”牧民吉太加笑着说。

  说起大家观念的转变,牧民出身的草原管护员切排最有发言权。

  家住泽曲镇俄日果村的切排今年34岁。在6年前,他还在家和父母一起放牧,靠27公顷草场和50头牛维持生计。

  2011年,切排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草原管护员,这份工作不仅仅带给他每个月1800元的收入,更是让他对自己往日的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的工作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参加工作后,经过每年至少两次的培训,我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关于草场保护、黑土滩治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学有所得的切排把家里人当成了第一批宣传的对象,“平时放假回家,我会经常跟我的父母、哥哥说起鼠虫害防治的方法等,让他们知道如何保护草场。”

  “这十几年来,牧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过去我们上门服务,都被拒之门外;如今就算没有国家实施的项目,牧民们都愿意自己掏钱种草、灭鼠,并且知道适当减少牛羊数量保护草场。黑土滩治理只是生态保护中的一部分,但牧民们对于生态保护,一天比一天重视,这种变化是真正令人振奋的!”尕玛加笑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