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四个转变”的实践者:送出小技术 产出大效益
“农作物秸秆,只要加入纤维素酶或芽孢杆菌,进行发酵后喂养牛羊,不仅能解决干黄秸秆牛羊不爱吃的问题,还能让秸秆转化为葡萄糖等牛羊容易吸收的养分,既保证了牛羊肉的品质,还能减少喂养成本。”
3月2日,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牧局,由省农牧厅委托实施的省级支农资金草食畜舍饲标准养殖技术推广培训班上,原青海大学教授、青海河湟青牧饲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韩增祥,为40多名来自西宁、海东两市的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现场讲授了“用生物方法处理农作物秸秆提高牛羊消化吸收技术”。
生态立省、立草为业。一边是保护草原生态,推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另一边要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升的农畜产品需求,加大市场供需。
如何解决保护与供需的矛盾,近年来,我省依托合作社、养殖场推行牧繁牧育和牧繁农育标准养殖技术,从饲草、饲料源头做起,培育出了风味纯正的“草膘”肉,使农区养殖业重新燃起了希望。
据了解,牛羊是草食畜,喂养时要“七分草、三分料”。但靠传统方法喂养的农户为增加牛羊个体,以料追肥,使牛羊肉失去了原本的香味,出现了膘肥、油多、风味不纯等情况,影响了整个牛羊养殖产业。
2015年,由韩增祥教授主持的产品研发小组和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产学研团队,按照牛羊的食草特性和养殖技术要求,开展了牛羊舍饲标准养殖技术,才扭转了养殖产业的寒冬。
“今天,韩教授给我们讲了用生物方法处理农作物秸秆提高牛羊消化吸收方法,这也是推行标准化养殖的一项重要技术,但方法比较简单、也很实用,解决了农区喂养时草料缺乏的瓶颈。”民和县畜牧兽医站技术员原永海告诉记者。
据农牧部门统计,在天然草场养活一只羊需要1.13公顷草场,一头牛需要4.53公顷草场。而农业区种草极其有限,但每年150万吨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却发挥不了作用,利用率只能达到26%。
“传统的喂养方法是农户和养殖场将秸秆切断、粉碎和揉搓等物理方法加工后直接喂养牲畜,不仅牛羊不喜欢吃,养分也只能吸收20-30%,大部分排出体外,就连基本的生存也无法维持。”
韩增祥介绍,现在科研团队通过大量的实验,将物理处理过的秸秆加入纤维素酶或芽孢杆菌等进行发酵的生物方法,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破坏后形成可溶解的糖分,牛羊养分吸收就能提升到40%以上。“这是饲养行业破天荒的变化,只要将纤维素酶或芽孢杆菌加入粉碎后的秸秆,发酵一夜即可喂食。”
参与科研的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何长芳分析,现在好多农户使用违背牛羊特性的“七分料、三分草”追肥方法,这项技术为农户回归科学标准的“三分料、七分草”的草食特性奠定了饲草基础。这一增一减每只羊喂养100天,就能节省200元的成本,还能让牛羊肉恢复“草膘”的纯正风味。
简单实用的技术,省时省力的操作。生物方法处理农作物秸秆提高牛羊消化吸收技术,不仅是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实例,也让秸秆这个“鸡肋”在农区循环农业发展的链条上,成为种殖紧密结合的纽带,将农区秸秆的利用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为农区养殖业寻找物美价廉的饲草变为了可能。(罗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