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典型在身边:转型升级之路—— 走进拉乙亥麻村②

23.11.2016  10:06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的西北部,有一片水草丰茂的湿地,湿地再向北是几条新铺的柏油道路,道路连接的将是拉乙亥麻村的藏城景区。

  “这一片区域,基本的道路修建已经完成,藏城景区将是一座集餐饮、住宿、民俗体验、文化参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景区。”拉乙亥麻村村党支部书记华格加一边指着规划图纸,一边指着远方向我们介绍。

  拉乙亥麻村向东20余公里,便是镇政府所在地倒淌河镇,再往东就是日月山景区。古往今来,倒淌河镇一直是进入我省牧区的重要通道,区域优势得天而独厚。

  头脑过人的华格加自然看得出这一点:“把藏城建在这里,看重的就是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经济效益。”

  倒淌河镇位于青海湖东南岸,有青藏高原第一镇之称,通往青海湖的109国道和通往我省藏区的214国道从镇区穿插而过,让倒淌河镇拥有无限的旅游发展潜力。但令人尴尬的是,有着交通优势、旅游发展潜力的倒淌河镇,旅游业发展却显得过于薄弱。

  “拉乙亥麻村的发展速度是喜人的,但也面临提升的困境。对于我们村来说,最大的短板就是自然资源的匮乏。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势在必行。”华格加说。

  拉乙亥麻村全村1692人只有1.3万公顷的草场,草场面积不足其他村的一半,草畜矛盾突出,对牧民来说草场多不多,就代表富不富。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收益呢?

  “补短板,降成本。加强优质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激发创新潜能。”这是拉乙亥麻村在六年前给出的答案。

  草场少,就走生态畜牧业之路。全村所有牛羊由90名养殖能手“代管”,经统一科学饲养,母畜比例达到80%以上,羔羊成活率达到90%以上,牛羊养殖效率翻了几番。

  耕地少,就走集约经营之路。全村400公顷耕地由11名种植能手统一机械化种植,仅在第一年耕地收入就翻了两番。

  如此一来,劳动力便是节约下来最大的成本,剩余劳动力投入第三产业,老百姓的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以村主任才项彭措家为例,原来一家五口人全部放牧,一年转四个草场,算上人工,养殖业几乎亏本,耕地收入每公顷不到1000元。如今,600头(只)牛羊实行代管,一年下来,除去1.5万元的代管费,羔羊经济纯收入达2.1万元,1.3公顷土地每公顷6000元收入共8000元,儿子和儿媳在外工作每年收入12万元,再加上自己的工资,全家一年收入能达到17万元。用“翻天地覆”来形容才项彭措一家生活的变化,丝毫不为过。

  “除去老人、孩子以及留在村里从事畜牧业的村民外,目前全村从事第三产业的人能达到50%以上,涉及汽车维修、交通运输、农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华格加如数家珍。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是华格加的“口头禅”,更是拉乙亥麻村一直践行的发展真理。

  回到文章开头,打造“藏城景区”,是拉乙亥麻村面对新问题给出的新答案:调整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扩军,促进就业和民生持续攀升。

  “这几年,牛羊肉价格走低,旅游业持续火热,我们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旅游业的投入,提升第三产业占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华格加解释说。

  从拉乙亥麻村“藏城景区”的可研性报告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分两期投入的大型景区建成后,将新增一个倒淌河镇的面积,在倒淌河镇形成一个大型的旅游商圈,带动上千人就业。(孙肇明)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