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振兴东北需要政策,也需要人才
新华网鞍山2月15日电(记者张立红李洁琼)每年大年初二,在各地学习、工作、定居的家人都会陆续回到辽宁老家“聚一聚”,年味儿在这一天特别浓。
春节总伴随着欢声笑语,但谈笑间,还是能够感觉到老家的亲人们有难言之隐,他们怕下岗,因为已经有人连续数月没领到工资了。
2015年各地经济发展“成绩单”相继出炉。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份2015年GDP增速分别为6.5%、5.7%和3%。其中,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辽宁省,2015年经济增速更是创下了近23年来最低记录。
辽宁省省长陈求发日前表示,2015年是新世纪以来辽宁省经济形势最为严峻复杂的一年。辽宁经济下滑的原因,主要是投资和工业出现困难。
中国其他地区经济结构正在变得更加平衡,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现在已超过制造业。相比之下,东北则过度依赖投资和制造业,而现有的低端制造业产能早已过剩,已经进入技术淘汰极端。在如此背景下,去产能成为当务之急。
“厂子现在养着一大批人,却没什么活儿干,过完年企业去产能是肯定的,这意味着将有一大批人会下岗,不知道我会不会不幸地成为其中一员。”李晨是鞍钢某下属企业的一名会计,对于未来他不无担忧地说。像李晨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大学毕业,选择留在家乡,听从长辈的安排,进入挺有“面子”的大型国企,而实际工资却不到三千。
对很多没有经历过90年代“下岗潮”的年轻一代来说,或许下岗并不是事儿,然而那些过来人在二十年后提起来依然心有余悸。“幸好我今年到日子退休了,眼看厂子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我就上火,生怕临退休再遇到一次下岗。”刘平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辽宁一家国企做工程师。90年代国企改革,大批企业倒闭,他成为数以万计下岗职工中的一员。根据当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当时东北城镇失业率达7%以上,包括国企下岗职工共约14万人。
刘平下岗后通过“走后门”在一家中德合资企业找到了工作,他认为自己是他们那批下岗职工中比较幸运的一个,因为并非所有人都像他那样在下岗后能够通过“关系”再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很多人就真的失业了,大学毕业的去蹬三轮养家糊口的人很多啊。”
在东北,老旧的计划经济习惯已经根深蒂固,造就了全中国最讲求人情关系的社会,找工作的核心不是能力,而是关系。这也成为促使年轻人主动或被动离开东北更重要的原因。
“找个正经体面工作很难啊,没关系根本进不去。”贾英中专毕业留在老家。没有“关系”的她曾试着自己找工作,结果一无所获,索性最后结婚生子,成了一名全职太太。
很多年轻人宁愿做“北漂”,也不愿回到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我是学计算机的,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我可以去公司搞开发,也可以自主创业,只要努力,机会有的是。但是在这里,什么都靠关系,况且实在是没有适合我的工作岗位,根本无法实现我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刘平的儿子重点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他的同学中有出国的,更多则留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只有极少数一部分留在家乡工作。
近几年,东北经济下滑严重,但是并非没有转变的机会。
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旨在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等举措振兴东北老工业。
岁末年初中央公布了这个支持东北地区的新“振兴”战略,或多或少让数月发不出工资而担忧的老国企员工能安心过个新年。
然而振兴东北需要政策,也需要人才。
东北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年轻人却在大量出走。据统计,东北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为200万人。
年过初六,家里的大多数成员又一次满怀深情与留恋地离开了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在异国他乡各自追逐自己的梦想。何时那些背井离乡的青年们的梦才能与东北梦重合?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