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青海故事:三年攻坚 同德蝶变

28.12.2015  11:45

   超乎寻常的贫困,超乎寻常的攻坚。青海史无前例的特殊类型扶贫攻坚,让久积贫困的同德,不仅摘下长期以来“全省最穷县”的帽子,还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实现了“六个全省第一”——

  

  九曲黄河虽在这里打了一个弯,但这片平均海拔3660米的高大陆,并没有因母亲河的环绕而拥有太多的资源禀赋。

  同德,地处青海海南、黄南和果洛三个藏族自治州交接处。长期以来,因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气象灾害频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背负着沉重的贫苦。

  可喜的是,历经沧桑岁月,同德人民在全面小康的伟大进程中,迎来命运大转折的关键时点——2012年11月1日,青海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决定通过三年时间,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保护六大项目,集中力量解决同德特殊类型贫困问题。

  啃下这块硬骨头!艰难而又充满期望的三年攻坚路,在疾驰的时间流中坚定地挺进。

  2015年12月寒冬,当我们再一次来到同德,瓦蓝天际下一幕幕生活生产场景,惊艳了我们的双眸:这是同德吗?!

  新城区新楼房鳞次栉比,现代味十足的居民活动广场,多功能布局的农贸市场,高挑的路灯,笔直的马路,交映定格出草原新画卷。牧民新建居住区,新农房,新街巷、新商店、新笑容,聚集焕发出新和谐美丽。厂房林立的产业园区,电影城落户开机,民族服装加工加紧申请品牌、石刻艺术家具生产红火,近乎个个都带有传奇色彩的精彩故事,传导出草原发展的新活力、新动力……

  实施精准扶贫,落实三年规划。一场青海史无前例的特殊类型扶贫攻坚,让久积贫困的同德,不仅摘下长期以来“全省最穷县”的帽子,还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实现了“六个全省第一”。

  天地未变,山水依旧,还是那片地,还是那些人,何以三年面貌大变?何以发展如此跨越?何以走出沉重的贫困?何以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从未有的强烈?穿行在同德牧区,在干部群众“新与旧”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变化,更在寻访嬗变精髓。

  发展倚傍的最优资源是什么?前行路上最明亮的指南是什么?

  没有优越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但不意味着没有优越的发展潜能,更不意味着没有优越的发展动力。科学规划是引领科学发展的罗盘,当富含深谋远略的扶贫攻坚规划铺展,同德脱贫注入强劲动力,聚合起超乎寻常的冲刺能量。

  看同德县情,翻阅关于这片土地的贫苦记忆,揪心心痛间,更能深刻认识同德扶贫何等迫切,何以以“攻坚”而论,何以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居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同德县面积4652.8平方公里,共有1.61万户、6.44万人口,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

  2012年以前,全境农牧产业几乎为零,全县6.44万人中75%农牧民处在贫困线以下,30个村部分地区不通水、近2.3万人饮水困难,4630户人家不通电,有1227个无房户、2901个无畜户,居高不下的因病返贫率,迫使很多农牧民走了一条年年贷款只还息,无力偿还债高筑的恶性循环之路……

  可以说,同德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既有青藏藏区共有的普遍性,更有自身的特殊性。

  同德之特,在于县情特殊。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在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是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和维护社会稳定都是保障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

  全面建成小康,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总目标。

  扶贫攻坚,尤其对于同德这样县域情况极为特殊的地区,攻坚之路既需要集中"优势火力",同时需要长远规划谋定而动。

  心怀民生疾苦,情系稳定大局。时间定格在2012年3月,时间也从这里开始新的起点。

  正是高原春天萌动的3月,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同德贫困问题。

  为全面掌握同德县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及解决方式,同年4月,省委派出工作组走遍同德两镇三乡36个村,对两百多户低收入贫困农牧民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

  8月,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同德县特殊类型扶贫问题,强调同德的贫困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一典型难点。

  同年11月,在多次广泛征求州、县、乡、村干部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把同德县作为特殊类型重点,推开扶贫攻坚,启动实施《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

  "集中力量,精准发力,采用超常规扶贫手段,投资42亿多元,三年内全方位改变同德县贫困落后面貌。"

  超常规扶贫!简单的文字,聚合并释放的是无法计量的出击重力。

  "把打基础、办实事、谋长远放在首位!"

  "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

  ……

  一张蓝图绘到底,当长达61页的《规划》与同德县各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愿望高度契合,扶贫攻坚自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如此"自然形成"的力量,无疑是发展最大的"自然资本",是让数万同德农牧民彻底摆脱贫穷、实现幸福小康的最优资源。

  攻坚克难的最强战斗力是什么?奔小康的最大动力什么?

  青海扶贫工作实施30多年,最宝贵的经验是既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办好同德的事,最终还是要靠同德人自己,这是同德打赢攻坚战强大的内生动力。

  靠天靠地,为何不靠自己!

  蓝图铺开,《规划》落地,同德干部群众深知,只有将党和政府的政策、举措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才能不辜负省委、省政府乃至全省人民的厚望,才能让扶贫攻坚取得实效。

  于是,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扶贫攻坚战中,有同德全县169个党组织的全程参与。

  他们结合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联村、部门单位包村、下派干部驻村、城乡党员联户"扶贫帮扶工作机制和"一包3年不变、不脱贫不摘钩"的"七抓七定"工作责任制,实现了扶贫措施和资金精准到户。

  他们以"建强班子、增强功能、发挥作用"为切入点,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对15个后进村村级党组织进行整顿转化,将政治素质高、"双带"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137名致富能人培养成村"两委"班子带头人,在全县73个村新建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实现了标准化村级活动阵地全覆盖,使得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和党员干部基本能力全面提升。

  于是,党员干部既是群众的通讯员、勤务员,也是带头人、贴心人,他们坚定信念,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决不让一户困难群众掉队。

  在河北乡下知迈村采访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村里有4户特困户无法缴纳2万元的自筹款,这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和大家一起按时住上新房子。得知情况后,村原党支部书记索南多杰带头捐出了两万元,村干部纷纷响应,发动群众,共捐款10万元,解了特困户的燃眉之急。

  在松多村有一个老党员叫更藏太,很多村民提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

  在扶贫攻坚中,由于原村民活动广场地址不符合要求,需要另行选址,但要找一出符合条件的建设用地,仅拆迁费就需要30万元,这对于松多村来说不是个小数字。

  正当村"两委"班子犯难时,更藏太找上门来,他说:"把我的庄廓拆了用吧,我一个人住,用不了多大的地。"那可是他辛辛苦苦刚建起来不久的新庄廓啊!可更藏太丝毫没有犹豫!

  一个月后,当得知建设用地还有点紧张时,更藏太悄悄地把正在成长的树苗低价卖出,又无偿出让了庄廓旁的0.5亩林地。这一切换来的是两层村委会办公楼,门类齐全的健身器材,还有一个篮球场。

  秀麻乡达哇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在新建公路还没完工时,建材运不进来,在其他村子都得益扶贫开发家家户户住上新房时,他们只能住在破旧的"土担梁"房子,望路兴叹,发展信心受挫。

  "党和政府大力支持,我们自己千万不能掉链子,要争气。"村党支部书记王春和村主任阿拉多次组织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一家一户苦口婆心地劝说,使得全村人坚定了信心。随后,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一间60平方米房子所用的木头,20多名干部群众采取人背、畜驮、摩托车拉等方式,整整花了两天才运进去。

  ……

  就是这样,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扶贫攻坚战中,党旗飘扬在同德草原每个角落,见证着久积贫困的同德奔向小康。

  贫困群众最需要什么?补齐"短板"可持续发展的路在何方?

  扶贫就是要为贫困者提供机会,增加他们的发展能力。同德虽穷,但不乏拥有很多可开发的特色资源、特色产品。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从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根本脱贫出发,同德通过人财物资源大聚合,着力撬动精准产业扶贫这一强大杠杠。

  解决同德之贫,首先要从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事做起,解决好群众吃水、用电、行路、就医、住房、看电视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鉴于同德县情,以往"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方式,虽然能在一定时期改善群众物质生活,但长远来看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的帮助有限,显然无法根除同德之贫。

  惟有集中优势力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发展才能帮助群众彻底脱贫,摆脱返贫的困境,实现长治久安。

  在这样的思辨中,同德县明确了"规划引领、发展为重、民生优先"的思路,提出了打整体战、攻坚战,精心谋划项目,整合资金资源,强化公共服务,把谋长远放在首位。

  扶贫攻坚首先从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事做起,其成效和收获便能从民生改善中探知。

  在距县城20公里的北巴滩上,一处草原新村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引人注目。整齐划一的藏家小院,宽敞的文化广场,两层的村委会办公楼,门类齐全的健身器械,还有篮球场上嬉戏打闹的孩子。

  这是瓜什则村定居点。2013年,同德县整合危房改造、农村奖励性住房和异地搬迁项目,统建成60平方米的房子、200多平方米的院子,将160户无畜少畜户,从30公里外的山区搬到这里发展。

  在关于过去与现在的攀谈中,村民才多玛通过翻译告诉记者,她家里6口人,以前在山里住着"土担梁",养一头黄牛,靠丈夫打工和挖虫草,收入极其微薄。搬到县城边上,家里的劳动力都能在县城打工了,能干的每月能有三四千元收入,彻底告别了"饱一顿,饿一冬"的生活。

  瓜什则村仅是一列。

  在推进扶贫攻坚中,同德县在不改变资金来源、安排主体和使用方向的前提下,以整村推进的方式,有效整合了游牧民定居、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易地搬迁、人畜饮水等项目资金,统筹规划、综合施策,资金、项目、人力、物力等要素的大聚合,使得同德县基础设建设、民生保障等各项事业有了跨越发展,整体扭转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有数字统计,扶贫攻坚三年来,同德县实施了以住房、水电路等为主的115项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新建改建农牧民住房11387户、新建改建县、乡、村道路1092公里,彻底解决了5644户农牧民的用电问题和2.44万人、2.9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实施民生改善类项目272项,农村低保提标扩面8100人、城乡医疗救助6369人次,实现了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和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的攻坚目标。

  攻坚三年,当群众住房难、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增收难和广播电视收看收听难等"十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4.9万人从中受益。

  尕巴松多镇贡麻村是一个有着传统榨油历史的村子,村民最大的愿望是建一座现代化榨油厂增加收入,但一直苦于没有资金。在扶贫攻坚中,县有关部门根据群众意愿将邻近各村的产业整合,建起1400亩的巴塘扶贫产业园,填补了同德县扶贫产业发展空白。

  像尕巴松多镇一样,为了增加群众收入,同德投资4.87亿元,实施产业发展类项目78项,扶持全县73个村全部建立了村级集体经济,新建了同德县省级扶贫产业园和同德县县级巴塘产业。两个园区覆盖全县五个乡镇39个村,受益农牧户7616户、30474人。

  前不久闭幕的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由穹庆影视同德拍摄基地拍摄的电影《》中,饰演父女的格日才旦和央金拉姆双双入围亚洲新人奖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提名。

  这一影视基地所在的同德县省级扶贫产业园区,如今,有藏服加工、木雕工艺加工、藏文化影视拍摄制作、哈达加工、铜艺加工、有机畜产品冷链基地、天然矿泉水生产、粉条和粉丝加工、青稞加工共9个产业生产基地,集加工、销售、物流、劳动力转移为一体,是我省精准扶贫中一个非常具体的实例。

  基础设施更新、住房全部翻新,园区产业发展……党的阳光普照着贫穷落后的每个角落,撼动着久积贫困的同德大地。

  扶贫开发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同德巨变又说明了什么?

  在集中连片贫困区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要谋"一时""一隅",更要谋全局和长远。同德在推进区域扶贫开发工作中创造性地提出"三分布局"战略,力促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全面转变,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实现长治久安。

  山沟沟里的贡麻村是同德县贫困程度较深的一个村落,尤其是村里的少畜户、无畜户,多数房不遮雨,没水没电,再加上生产能力不足,多年一直陷在贫困中无法翻身。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耕地、草场面积少。同德要从根本上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便要考虑环境的承载量进行一个大的战略布局。"同德县委书记才让太说。

  才让太所说的这个大战略就是"三分布局"。

  简而言之,就是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城镇定居,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农业点定居,三分之一的牧户在原有草场放牧。

  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城镇定居。通过游牧民定居工程和扶贫攻坚村建设,在县城及周边集镇为5418户农牧民新建住房定居。

  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农业点。通过异地搬迁和扶贫攻坚村建设,在牧区农业点新建住房3769户,扩大了集中定居人口,加快了产业化进程,草场压力得到减轻,实现草畜平衡,并重点打造特色农牧业等后续产业,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

  三分之一的牧户在原有草场放牧。在原有草原为牧民建设2200套住房,并积极鼓励牧户发展家庭牧场,草场向家庭牧场、牧场主流转,通过加快发展有机畜牧业和畜群良种改良,提高出栏率,增加牧民群众经济收入。

  纵观这"三分布局",每个"三分之一"都有后续产业为支撑,都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推进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全面转变。

  在这样的大战略下,同德县的变化显而易见。其中,集聚民族特色的新城区开发,可谓同德建县历史上一大创举。

  如今,一座新建的大桥横跨奔流的巴曲河,让新城区与旧城隔河相望。

  新城区最具特点的是,在建设中融入了扶贫开发因素,能吸纳人口1.5万人,新城区新建集贸市场和开发部分商住楼作为商铺,通过租赁或自主创业,安置1600多户贫困户从事商贸、餐饮,来加快脱贫步伐。

  "如果没有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特殊类型三年扶贫规划,按照全县的财政收入,所有人不吃不喝4年才能修建好这座桥,更别说能有新城区了。"同德县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扶贫攻坚战中,同德人以前所未有的昂扬劲头,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力拔穷根,日益走向环境改善、生活富裕的美好生活。

  攻坚战三年,同德县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9.54亿元,增加到2015年(预计)13.66亿元,年均递增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5489元到了2014年的7469元,年均递增13%;全县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3.69万人下降到2014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8073人,减少贫困人口2.88万人。

  攻坚战三年,同德创造了"六个全省第一"--全省牧区第一个全面解决人畜安全饮水和农林灌溉用水问题的县;第一个实现县、乡、村三级路网和生产生活用电全覆盖的县;第一个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广播电视和网络宽带全覆盖的县;第一个游牧民全部实现定居、全面解决危房户和无房户问题的县;第一个实现全县行政村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的县;第一个提前达到退出贫困县标准的县。

  攻坚战三年,收获不可谓不丰盛,变化不可谓不巨大。而随着同德县民生日益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个和谐稳定、党群关系密切、民族团结的美丽新同德屹立在三江源头。

  攻坚战三年,同德巨变的实践表明,只有把扶贫攻坚的成效体现在群众真真切切的生活改善上,体现在贫困地区发展的脱胎换骨上,让人民群众更多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冬日静静的清晨告别同德,我们听到晨光耀亮的这片草原传来新的拔节声。

  曾经住在全县水电路覆盖率最低村--庄德什瑞村的牧民切杨拉毛,迎着新的太阳,在水电等一应俱全、紧邻县城的搬迁新居,张罗起新一天家庭小生意;已经小有名气的藏饰服装加工村--巴沟乡松多村,村民桑太吉等一户户家里,踏响欢快的缝纫机;还有那个曾经的放羊娃、如今的雕刻大师兼"老板"--叶群塔贤的石雕生产车间,一件件精美的雕刻,从电脑中开启新的设计制作;面向草原,穹庆影视同德拍摄基地负责人松太加,开始新的剧本构想……

  高原的冬天更多一份寒冷,而在这凛冽之中,酝酿的新生力何不更为强大。

  年与时驰,匆匆的我们又走到年度时光的尾声,新年的脚步传来,我们听到青海扶贫攻坚更加铿锵的脚步,举目望到同德更加和谐美丽的明天。

  短评

  确保扶贫“活水”浇到“穷根”上

  实施精准扶贫,落实三年规划。一场青海史无前例的特殊类型扶贫攻坚,让久积贫困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摘下了长期以来“全省最穷县”的帽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实现了“六个全省第一”。短短三年时间,同德经历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嬗变。

  这世界上,从来没有偶然的成功,同德的变化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三年来,省、州、县三级按照精准扶贫要求,科学制定了《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采用“三分布局”战略,精心谋划项目,整合资金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事情做起,用行动写下了鲜活而生动的注脚:“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

  “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十三五”即将开局,青海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我们更应该多一些因地制宜,多一些创新探索,突出问题导向,践行“三严三实”,满腔热忱地投身脱贫攻坚,按照“八个一批”的要求,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扶贫“活水”浇到“穷根”上,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李辉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
海西:“组团式”校园引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汇聚新动能新优势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学历要求是怎样Qhnews.Com
青海省“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宣传活动启动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3日,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