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国企辉煌十年 南川:老工业基地的“退二进三”
小雨淅淅沥沥,原第二机床厂的老职工周海明又一次站在南川棚户区改造一期项目部的门口张望。今年66岁的周海明在51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住了47年。今年,老两口拿出所有积蓄,好不容易帮着35岁的儿子娶上了媳妇。还好,今年7月,他们将要搬进85平方米的新房子。住新房,抱孙子,这让周海明觉得,幸福的晚年生活即将开始。
就在不远处,由原青海齿轮厂改制组建而成的青海华鼎齿轮箱有限公司今年7月就要搬到位于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产业园的装备制造园,老厂区的地块则用来开发房地产,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在这里工作了20年的装配分厂厂长李岷看着用油布盖起来的加工机械,感慨地说:“这是1965年建成的厂区,希望以后这里能保留一点儿原有建筑,给我们这些老工人做个念想儿。”
第二产业有序退出南川地区,进驻装备制造园,实现产业集聚和升级;原有地块通过房地产开发,发展第三产业,联通城南新区产业圈与西门口商务圈,这就是青海机电国有控股公司近年来推动的“退二进三”——南川机电企业棚户区改造项目。
火热的南川萧条的“冰川”
“三线”建设期间,西宁市的南川地区集中了汽车制造厂、齿轮厂、机床厂等数十家装备制造企业,南川一度成为青海制造业的孕育之地。十年后,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青海的装备企业各种矛盾凸显,大多亏损负债直至破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西宁市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破产企业集中、职工居住条件相对较差的南川地区因为牵涉企业多、所需资金量大,一直难以盘活。因此,萧条破败的南川被很多人称为“冰川”,也正因为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城南新区与西宁城区的衔接中就出现了一个“断层”。
为此,青海机电国有控股公司在企业自身得到恢复性发展之后,根据省委、省政府做强青海装备制造业,建设装备制造园,实现“青海装备装备青海”目标的同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成立青海聚力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南川地区机电企业搬迁入园和棚户区项目的改造。
三大小区四千多住户
按照规划,南川机电企业棚户区改造项目按地块分同心家园项目暨青海汽车制造厂、齿轮厂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熙龙湾项目暨青海第二机床厂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融城假日阳光项目暨原青海汽车改装厂、曲轴厂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共三个子项目。项目总投资40.3亿元,新增城市住户1.8万户、约7万人,项目建设棚户区改造回迁房共4489套,廉租房258套,既有高层也有多层,涉及搬迁企业6家,直接搬迁费用5.4亿元。2011年9月,一期项目开工建设,两处共20万平方米,解决1733户棚户区家庭的住房问题,目前项目主体已基本完成。二期项目计划于今年7月动工,再建20万平方米。 "我也是老机电企业出来的员工,还记得当时企业破产时,有些职工一家三口都在一个企业上班,全家都下岗后的困窘和落魄,我这辈子都忘不掉。"青海聚力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严锋侠说,"也正因为深知下岗职工的难处,这次棚户区改造,我们尽可能采取最优惠的政策。"
据严锋侠介绍,在职工原有的住房中,面积最小的只有17平方米,最大的56.4平方米。这些住房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还有一些如周海明一样的老职工,住的是1967年前后建造的房子。因此,此次棚户区改造,政府每户补助2.5万元,商品房开发的所有收益全部回馈给住户。所有住房将补足45平方米,高层住户由于公摊较大,再免费赠送8平方米,住户还可以用成本价自购10平方米,并通过阶梯价格设置,满足各类住户的需求。而且,所有新房的瓷砖、开关、电灯、马桶等基本设施都已配套安装,基本实现拎包入住的条件,每个住户自身平均只需承担七八万元费用。
配建托老所和幼儿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住进新房,还要过上新生活。据介绍,此项棚户区改造项目不单单是为了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更重要的是,通过配建托老所、幼儿园、物业公司和农贸市场等平台,优先解决职工及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测算,到2017年项目全部建成后,南川片区将有10万人口居住,平均年龄超过54岁。因此,我们在建住房时,同时配建托老所,为下一步发展"银发产业"打下基础。同时,配建幼儿园,优先安排企业职工在物业公司和农贸市场实现再就业,解决500多人的就业问题,逐步恢复这一片区的"造血功能"。同时,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原青海汽车制造厂子弟学校、齿轮厂子弟学校、矿建子弟学校三所学校整合置换,扩建西宁八中,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
曾经的老机电企业虽然大多破产,但依然为这一兼具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特点的青海装备制造业再次崛起储备了人才。对此,青海机电国有控股公司总经理白子明说,作为一家国有企业,我们经历过改革的阵痛,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因此,获得新生的企业自觉将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南川棚户区的改造通过"退二进三"的方式,旨在集聚产业,改善困难职工居住条件,助推宜居城市建设,实现企业、个人和社会的多赢,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花木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