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心诠释初心——记国网海西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业务副主管赵浩翔
人物简介:赵浩翔,1999年12月参加工作,200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国网海西公司输电运检室业务副主管、“昆仑红色驼舟”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曾获得青海省青年岗位能手、青海省电力公司、海西供电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今年,我们的输电线路增加到了5000千米,是14年前的4倍多。”虽然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但他始终保持着“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扎根在送电巡线最前沿;带领党员服务队奋战在抢险第一线,用真心诠释“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用青春在高原上留下坚实的足迹。
退伍不褪色
“退伍,只是战场的转移,真正的士兵,即使脱下军装,依然会保持军人的信念和勇敢。”2005年,25岁的赵浩翔转业到海西供电公司,成为了一名送电工。这一巡就是14年,从戈壁大漠到白雪皑皑的关角山,赵浩翔的身影和铁塔的影子一同画在32万平方公里的海西大地上。
来之前,他以为巡线没什么,但到了这里,他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第一次巡线,赵浩翔就头痛欲裂,充分领教了高海拔的厉害。他走一步喘一口气,走着走着还流鼻血。
假如遇上了狼,玩命的时候就到了。5300米的风火山,奔跑如同酷刑,但他必须要跑。最后,他爬上铁塔,等狼走了,躺在地上,大口咳嗽,呼吸都是血腥味儿。
艰苦的工作条件同样考验着他。2006年12月,110千伏乌都线危急缺陷消除。汽车驶离国道,陷入一片盐碱地,越陷越深。
“太苦了,感觉手脚不自己的。”赵浩翔和同伴们踩在泥浆里,浑身都是泥水。最后大家商量,派三个人带上工具,步行前往现场消缺,其余人等待救援。
天色渐暗,救援车辆到了,消缺的人也安全返回。“没想到,救援车也被陷住了。”赵浩翔说,冻得受不了,就下车去转圈圈。直到第二天,才被救出。
一直想问赵浩翔,远离繁华和家人,看尽了荒凉的远山,他会想些什么?是否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但我没问。这么多年,他也许想过太多太多,而他还在这里,就是回答。
急难险重冲锋在前
“退伍后,虽然角色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变。”赵浩翔始终不愿再提那场地震,他说,玉树现在很美很好,就不要再揭它的疮疤了。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赵浩翔主动请缨,跟随党员先遣队从格尔木经阿尼玛卿雪山,颠簸到扎曲河畔。面对满目疮痍的废墟,来不及休息,立即投入到抢险中,及时为每个安置点都通上了电,被当地群众亲切的称为“光明使者”。
2018年7月3日,35千伏布康线67号杆受洪水侵袭,杆塔基础受损,杆身严重倾斜,阳康地区失电。赵浩翔带领党员服务队连夜赶到海拔3400米的天峻县。
此时,暴雨依旧肆虐,河流水位不断上涨。湍急的河水上漂浮着断木、树枝。赵浩翔让队友们做好安全措施,随时准备抢修。
在焦急地等待中,67号杆塔倾倒在河水中。“我是党员,有抗洪抢险经验。”赵浩翔跳上挖机,向故障点摸索前进,寻找最佳抢修路线。
两小时后,到达倒塔地点。“河面宽287米,水深1.8米,最深处4米……”抢修工作在10平方米的湿地上展开。赵浩翔将安全带系在挖机上,在河水里,寻找断线头。
渴了,喝几口水,饿了,啃个馒头。稍作休整,又跳进河里。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48小时后,阳康地区恢复供电。
小匠人的“创新梦”
“当不了大发明家,当个业务精湛的小匠人也挺好的。”赵浩翔是个爱捉摸的人,也爱倒饬些小东西。
4月22日,110千伏乌斗线检修线路。赵浩翔把一个铁质装置固定在塔基1.5米处,爬上48米高的塔顶,几分钟就拆掉了瓷瓶。地面上,班员苏泰来轻松的拉动起重绳,将瓷瓶悬停在高空中。
为什么会有这项发明?赵浩翔说,在起吊重物时,需要多名地面配合人员去拉拽重物,这种单靠人力控制的起吊方法,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风险,也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赵浩翔历时2年,终于研制出“起重工具绳自锁器”。他说,利用偏心齿轮运动曲线原理,达到绳索自锁的目的,省时省力,更安全。该成果荣获2013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青海省电力公司2012-2013年度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并入围国网公司青创大赛。
“在一线岗位搞发明,是咬着牙一点一点的‘啃骨头’。”赵浩翔没有经历过专业学习,却通过14年的创新,拥有了1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促成输电运检室成立“精创工作室”,让更多的人有了实现发明家的希望。目前,“精创工作室”共有发明专利98项。
“他就是个工作狂。”隆玉福说,赵浩翔很执着,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到他那儿就是不睡觉,也要琢磨出办法。
赵浩翔的梦想是走遍海西各地,用脚步丈量线路的长度,线路延伸的方向里有他的青春和梦想,他用执着与坚守,树立起一名国家电网人的光辉形象,诠释着一名党员的初心和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