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新时代 建设新青海——迎接全省两会专题报道】 脱贫摘帽 快人一步

24.01.2019  08:43
平安区光伏发电扶贫产业。

  青海新闻网讯

  新年伊始,瑟瑟寒风中,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青海天香两椒有限公司内,脱贫后的田盖村村民韩乙四夫正在公司内进行日常检查,检查登记停在院子里的车辆,检查公司内各个门是否锁好。

  田盖村每户贫困户都在青海天香两椒有限公司内有一个就业岗位,依托“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田盖村所有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田盖村脱贫的背后是循化县脱贫摘帽的大背景,循化县脱贫摘帽更是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脱贫摘帽。

  我省脱贫攻坚硕果不仅如此。依托各项扶贫政策,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2018年,经县级申请、州级初审、省级核查,再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专项评估检查,2017年度计划脱贫摘帽的平安区、循化县、刚察县、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天峻县7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

  脱贫摘帽,这7个县(市、区)为何能快人一步呢?

  “快”在政策扶持产业带动

  “产业扶贫,不仅让我脱了贫,还看到了发展的新希望哩!”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中村脱贫户王俊林每天都忙着自己的“产业”,现在一年的收入已是脱贫前的好几倍了,逢人便夸党的扶贫政策好。

  金鱼湖生态民族风情园将所在区域的中村及临近村有条件的农户吸收到景区,从事旅游、餐饮、娱乐,以及牛、羊、鸡等肉类产品供应等服务,带动370户近2000名村民受益,王俊林就是其中之一。

  脱贫攻坚中,格尔木市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交通优势等,构建起了“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产业扶贫格局。

  海东市平安区以产业扶贫为切入点,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2.161亿元,整合涉农资金7.84亿元,全部用于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产业。三合镇以“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立了中药材、露天蔬菜、油用牡丹等特色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266公顷。

  巴藏沟乡经营家庭牧场,壮大奶牛养殖和牛羊育肥,全乡25%的收入来自家庭牧场。

  洪水泉乡按照“种草养畜、草畜联动”的产业发展思路,发展富硒燕麦饲草种植产业,带动规模养殖业发展。

  沙沟回族乡通过发展树莓、金丝皇菊等特色种植,建立精准扶贫务工基地3处,辐射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增收。

  古城回族乡依托青海三江集团发展订单马铃薯产业,户均实现收入6000元以上。

  政策扶持产业带动为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脱贫攻坚增添新动力。刚察县围绕“孵化、示范、推广、培训、加工、旅游”六大功能定位,投资1.98亿元,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以“三区三基地一个核心”的省级扶贫产业试验示范园区建设,产业示范园共引进入驻企业9家,专业合作社15家,吸收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315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12户2574人脱贫。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脱贫脱困的手段更层出不穷。如今,依托优势资源成长起来的扶贫产业绽放在7个县(市、区)的每一个村落。

乌兰县文化产业扶贫让群众生活多姿多彩。 平安区古城回族乡石碑村发展乡村旅游业。 养殖业成为循化县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摄影:张多钧 程宦宁

  “快”在补齐短板强基惠民

  “过去条件差,没路,去县城买东西都要骑马。日常照明用的都是蜡烛、汽灯、羊油灯,农畜产品出不去草原,增收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天峻县快尔玛乡恰通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算太说起以前的生活,显得很无可奈何。

  恰通村地处天峻县西部,距乡政府5公里,脱贫攻坚举措实施后,恰通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村道路变为标准砂石路,14户牧户接通生产用电,其余牧户通过光伏电源解决生活用电,基本实现安全饮水,村级流动卫生室基本设施齐全,配备了村医……

  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化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是关键,只有基础设施强了,农牧民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和门路。循化县先后投入23.22亿元实施了农村牧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92所学校“全面改薄”、25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21个村的村道硬化提升工程和便民桥建设、101个村的人饮改造提升、94个村的农网升级改造、84个村级活动中心建设、88个村的村级公共文化项目和全民健身工程、20个村的污水管网、4个乡镇垃圾集中填埋场、43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

  目前,循化县所有的村安全饮用水全部达标,村道硬化、安全生产生活用电、标准化村卫生室、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全县4G无线信号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宽带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农牧民住房、吃水、用电、行路、通讯、上学、就医和收看收听广播电视等方面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我省脱贫摘帽的7个县(市、区)中,过去一些地方存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没有任何优势资源,生活生存条件极为严酷,脱贫难度大之又大。针对这样的实际,易地搬迁成为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举措。

  平安区三合镇翻身村等脑山地区贫困村793户2343人搬迁至三合镇幸福家园小区,并高标准配套建设了水、电、路、气、绿等基础设施,使山区贫困群众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德令哈陶尔根家园易地搬迁小区是我省最大的游牧民定居点,居住着德令哈市4个乡镇、13个牧业村的891户3600余名牧民群众,对于村民们来说,搬进城里,思路活了,机会多了,增收有了新门路。

  如今,脱贫摘帽的7个县(市、区)内的农村牧区再也看不到高低不齐的土院墙,残垣断壁的土房子,尘土飞扬的土巷道,取而代之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村容整洁、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更是全面脱贫奔小康观念的逐步转变。

  “快”在精准发力多方合力

  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精准发力多方合力。

  姜发菊是乌兰县茶卡镇茶卡村村民,依托茶卡盐湖旅游资源和乡村振兴的机遇,开起了旅馆,走上了致富路。

  2018年9月16日,茶卡盐湖景区游客突破300万,再次刷新历史纪录,景区井喷式发展带动了周边贫困村脱贫,贫困户增收。

  “今年旅游火爆,挣了7万多元,以后我会加把劲,扩大小旅馆生意,早点奔小康。”姜发菊说。

  脱贫攻坚精准施策,乌兰县围绕旅游开发和产业扶贫,立足资源优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打造产业集群,突出产业带动,加大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牧区发展短板,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不断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

  刚察县在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以来,落实禁牧资金6325万元,涉及贫困户1382户3713人,人均奖补资金2383元,开发公益林、天然保护林及草原管护员岗位,解决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482名。并将全县75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兜底覆盖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必兜,给予临时救助5373人次1785万元,医疗救助7997人次630万元。

  循化县依托“拉面经济”转移就业增收,先后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雨露计划”等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目前,循化籍劳务人员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经营的餐饮实体店达7500多家,转移就业9.87万人次,年均实现劳务收入5 5亿元,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的东西部协作帮扶中签订了县乡村多个层面的帮扶协议,累计到位帮扶资金1110万元,产业发展、教育发展、公共卫生、人才交流、文化旅游等帮扶项目全面启动实施,537户96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期享受了红利。

  【记者快评】

  信念,的攻坚路上的“航灯”

  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省平安、循化、刚察、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天峻七个县(市、区)实现了脱贫摘帽,其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率先在我省实现了全州整体脱贫。这标志着我省在决战脱贫攻坚战役中,收获了更加丰硕的成果,在决胜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凸显了青海信念、青海力量、青海路径、青海贡献。

  青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焕发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一场旷日持久、奋起作为的脱贫攻坚战役,既让我们经历了考验,也使我们积蓄了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最紧迫的政治任务、最现实的民生需求,摆在全省各项工作和谋求跨越发展的首位,聚焦精准、聚力抓实,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融合,以“绝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户贫困群众”的信念和意志,将各方面的力量拧到脱贫攻坚一股绳上,形成了巨大合力,在脱贫攻坚总攻中,拿下了一个个贫困“山头”,决胜了一场场攻坚之役。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省七个县(市、区)实现脱贫摘帽,这固然使我省的脱贫攻坚踏上了新台阶、呈现出新气象,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无论在均量、质量上,还是在经济、社会、民生上,我们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明显短板和薄弱环节。这需要我们既要有当下的实举措,更要有利于长远的硬机制,我们只有以得力的措施、管用的方式和有效的行动,拉高标杆、提升标准,用心、用情、用力,用智,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的每一寸土地,脱贫摘帽的“答卷”,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和重托,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使党的阳光遍洒每一个贫困角落、每一户贫困家庭、每一名贫困群众。

  海阔春潮涌,风劲好扬帆。在脱贫攻坚这条改变历史、福泽未来的道路上,只有不断注入“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宏伟目标,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画卷上,显现出富有特色的“青海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