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祥和迎新春:文化惠民让节日省城更幸福

17.02.2015  10:20

  青海新闻网讯 歌声笑声相互交织,锅庄激情舞动,汇成了欢乐的海洋……春节来临,日益推向高潮的各类文化活动,让省会西宁广大市民乐享一道道年味大餐。

  《文化走起·春游西宁》、《文化走台·春舞西宁》、《文化走心·春暖西宁》、《文化走亲·春韵西宁》……迎新春、走基层,节日之际,西宁市组织的4大板块18道“文化大餐”,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不断推高群众共享节日文化活动幸福指数。

  让市民乐享优质、实惠的公共文化服务,西宁市委、市政府把这一追求作为提升城市幸福度、不断提升民生工程内涵的不懈目标。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魅力所在。作为青藏高原惟一一座人口超百万的省会中心城市,近年来,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特别是近两年,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根据城市定位,将公共文化、文化改革和文化旅游作为城市文化发展内核,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创建文化示范区,共筑活力幸福城”。在获得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后的近两年时间里,西宁市积极探索形成符合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闯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新路子。

  西宁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贾栋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西宁从群众参与度高的广场文化活动入手,深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道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通过构建“公司+服务中心+协会”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机制,从旧有的“送文化”模式转变为“育文化”模式。

  “百姓大舞台,想唱你就来!”周末的西宁中心广场,人头攒动,异常热闹。被市民形象比作“快乐大本营”的“百姓大舞台”已成为一张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人文素质,是增强西宁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次创新。百姓大舞台文化传播公司被中宣部评为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村”先进集体;“百姓大舞台”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并入选中国城市十大年度生活现象。

  通过“政府采购、公司运作、全民享受”,百姓大舞台每年从5月到9月集中举办近200多场广场演出,让市民文化从城区走向三县,从市区走向农村,通过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百姓评的方式,引发群众共鸣、助力文化建设,充分展现夏都西宁的活力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两年来共有400余万人(次)参与。

  没有群众文化的深厚基础,就没有城市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力量,文化的发展不仅要让市民得到精神享受,更要让他们感受到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成果。

  如今,社火、锅庄、腰鼓、秧歌等特色民间文化活动覆盖了西宁所有村镇。优秀社火展演、“欢乐大广场”等主题活动,拓宽了品牌文化活动覆盖面,“湟中八韵”展演、湟源“丹噶尔”杯原生态曲艺电视大赛、大通老爷山朝山会等特色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新宁广场、中心广场等一批城市文化休闲广场的建成,不但成为西宁城市建设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为蓬勃开展的广场文化迅速发展提供了阵地和依托。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西宁加速构建以“城市文化设施、区县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广播电视信号“村村通”和“户户通”;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全覆盖、公益性电影放映、文化进社区,博物馆、电影院……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今天,居住在城中区、城西区的市民以正常速度从居住地步行10分钟左右就可在“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内享受到公共健身设施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投资1.38亿元的西宁文化艺术中心将形成以市群艺馆为主体,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乡趣园、藏文化馆、鹞子沟景区、麒麟湾公园文化小舞台、4处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车……西宁群众文化风生水气。

  近年来,西宁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全市累计投资2.9亿元新建影剧院9个,目前市区已建成运营的影剧院达到11个。共有体育场馆13个,人均占有体育场面积为1.09平方米。全市共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各类文化场馆3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0个、社区流动图书馆29个,乡镇基层文化服务点50个;已建成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50个;建成农家书屋931个;完成289个数字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98.3%,共有全民健身路径538条。

  依托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举办影片征集、高校巡展、西宁本地展映、青年电影人训练营、青年电影盛典等系列活动,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增加了城市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开展“千场文艺演出”和“万场电影放映”活动,完成惠民文艺演出875场,公益电影放映8200场。反映全省人文历史和自然特色的精品剧目《古道传奇》完成演出70多场次。

  注重文化惠民,以全域视角审视和建设城乡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宁市文化惠民让群众乐享幸福生活。不断深入的文化惠民工程,让西宁市从“送文化”到“育文化”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从“独乐乐”到“众乐乐”,文化惠民造福群众;从“出作品”到“创精品”,文艺精品芳香四溢。

  时讯:

    城西区

    建设文化幸福港湾

  青海新闻网讯新年之际,西宁市城西区两场迎春文艺晚会和音乐会如约而至,拉开了2015“春之声·相约城西”三节文化活动的序幕。7大项31小项文化活动陆续和市民见面。

  高雅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消夏纳凉广场文化、端午清明传统文化、商圈旅游文化、群众团体文化……城西区多样文化活动在形式、内容、品质、品位上逐年提升,深受群众喜爱。连续两年举办高雅艺术“五进”活动,街舞大赛,引来兰州、银川等地200余名选手参加海选。目前,城西区已新建成兴海路市民文化中心、贾小社区市民文化中心、张家湾村文化活动室,并免费开放。仅2014年,西区文化馆就对社区文艺爱好者免费培训辅导30余次,直接参与社区文艺活动的群众达3000多人。

    大通

    群众乐享文化硕果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不断打造文化品牌,扎实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落实文化惠民工程,近一年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得到有效改善。

  投资140万元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积极实施农村文化建设项目,落实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为32个村配备了文化体育设备。举办文化下乡和农村电影放映活动,分别为城关镇龙曲村等8个村组织文艺节目,参与群众达数万人。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000份,赠送图书3000余册,放映电影3468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年共组织各类演出128场次。

  近日,记者在桥头镇八一社区看到,“音乐活动室”、“心语沟通室”、“图书阅览室”等标牌清晰可见,群众可在这里免费读书、看报、上网,享受现代化的文化服务。

    湟中

    艺术雕刻在传承中创新

  在塔尔寺600多年的历史中,湟中县陈家滩村的印迹难以抹去,因为寺内木雕作品及木雕建筑大多出自这个村的木雕艺人之手。

  从“史木匠”—史廷辉,再到如今的第三代传人史生福,木雕世家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不断传承诠释着河湟谷地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内涵。由此,史生福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以地方传统文化为依托,以传统木雕工艺及榫卯工艺为基础,绚丽彩绘的图案结合浮雕、镂刻、透空雕等手法,陈家滩的木雕因着当地的历史沉淀而悄悄绽放。

  随着时光的推移,“木匠村”的手艺传承人们相继逝去,木雕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面对考验,史生福毅然选择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结合,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民间传统技艺之路。

  史生福积极引进现代先进木工技术和设备,通过对古建筑设计、建造、装饰、装修的研究,对文物的修复、保护,对使用木雕软件开发、利用及软件知识、精雕技术的培训等,培育出了一支发扬光大古建文化的生力军,为继承传统文化,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发挥积极作用。近几年,史生福的木雕作品受到了国际民间艺术家的高度赞赏,他的团队共同研究开发的木雕作品被2008年北京奥委会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