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跑”十余年后,如何迎来爆发式增长期? 益欣药业的“撑杆跳高”
2011年,王晓娟的月工资是1200元,而今,扣除各类社保后,她的月工资已经达到3600元,是十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三倍。“要说变化吗,最大的还是工资收入的增长。”这位不善言辞的回族阿娘显得特别腼腆。
王晓娟是西宁生物科技产业园区青海益欣药业有限公司制剂车间主任。始建于1998年的益欣药业,是一家集中藏医药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企业,在“慢跑”十余年后,被西安大唐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整合,终于迎来爆发式增长期,也从此驶上了快车道。
从产业园区起步
因父亲在省医院从事后勤保障工作,王晓娟中学毕业后,便一直在等待就业机会。“那时候,也算得上是待业青年吧。”令王晓娟没有想到的是,直到2001年,自己才被安排到省医院的制剂部门上班。时年,她已是25岁。
2004年,省医院制剂部门开始扩建并迁入生物科技产业园区。“那时候,还都是手工填充胶囊,职工一共才四五十人。”王晓娟清楚地记得,那会儿,几乎没有机械化生产,甚至往胶囊里填充药物也得靠手工。
即便如此,还不能满负荷生产,得三天才生产一批货,一批货是150件。效率如此之低,工资也自然高不起来,每个月三百来元的工资,维持了好多年。“那时候也没有市场营销这个概念,生产出来的药品全部用于医院用药。”王晓娟说。
资源整合走出“深闺”
“当时,受体制及营销手段等多种因素制约,企业一直没有打开市场空间。即便是公司拳头产品丹珍头痛胶囊,年销售额也不过600万元。”益欣药业常务副总经理李红军介绍说。直到2008年,益欣药业才迎来一线曙光。
在2008年青洽会上,西安大唐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慧眼识珠。次年,双方签署协议,由大唐制药出资,对益欣药业实施整体收购。
大唐制药与益欣药业进行资源整合后,其产品凭借大唐制药的全国营销网络,迅速在全国市场铺开。同时,企业内部推行新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公司整合后,我们的工资收入立即涨上来了。”也许是习惯了柴米油盐,王晓娟总是拿工资来说话。那年,她的月工资涨到800元。这时候,公司开始为职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以前,我们的身份都是临时工,没有任何社会福利。”
在大唐制药的推动下,益欣药业建立以研发为导向,以市场为龙头,为企业后续产品研发确定发展方向,并构建起研发平台。现国药准字号产品有丹珍头痛胶囊、七味胃痛胶囊、益心康泰胶囊、利舒康胶囊、复方止咳胶囊、复方丹参胶囊、复方板蓝根胶囊、消瘀康胶囊等九个,解决了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销量提升崭露头角
西安大唐制药跨地区收购青海益欣药业,从而拥有陕西、青海两家生产基地,医药产品涉及心脑血管、消化、肿瘤、内分泌等九个领域,营销网络遍及全国。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畅销产品,其中包括益欣药业的丹珍头痛胶囊,为企业实现跨越发展注入新动力。
李红军介绍说,在大唐制药成功收购益欣药业进行整合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益欣药业借助大唐制药的营销网络,陆续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招投标工作和市场基础建设,成果显著。至2011年,益欣药业生产的丹珍头痛胶囊等产品开始在医药市场崭露头角。
“这时候,我的月工资已经涨到1200元。”彼时,王晓娟已经是制剂车间的副主任。
在工资大幅增长的同时,王晓娟也明显感觉出来,工作压力要比以前大多了。“以前,每天上班,感觉自己挺闲的。可忙起来后,不仅要忙于生产,还有GMP认证培训、岗位操作培训及技能培训等,工作越来越充实。”王晓娟说。
王晓娟和她的同事之所以如此忙碌,那是因为在2012年里,益欣药业通过大唐制药的营销网络,产品已覆盖全国30个省市及自治区。
“营销网络的建立,为企业今后的产品上量和快速发展打好了基础。”李红军告诉我们。在此期间,消瘀康胶囊、利舒康胶囊、丹珍头痛胶囊这三个品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丹珍头痛胶囊顺利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水涨船高风头劲
随着全国性销售网络的铺开,产品需求量极速增长,益欣药业开始面临“低产能高销量”的困境。为此,从2011年底开始,益欣药业陆续推进了几项产能扩建改建工程,包括先进生产机械的引进及人员的扩招,累计投资1200万元,暂时缓解了销量激增带来的产能压力。
从手工操作到全自动化,王晓娟和她的同事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技能升级。“每次生产设备的更新,都得花个把月去适应新设备。”令王晓娟感到欣喜的是,技术与产能的不断提升,自己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
益欣药业常务副总经理李红军介绍说,2015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3.3亿元,其中丹珍头痛胶囊单品销售额突破1亿元大关。“这个原本从省医院根据临床经验实践得来的传统产品,给益欣药业带来了质的飞越。通过六年的精耕细作,益欣药业一跃成为青海省医药产业的利税大户。”李红军说。
我们走进益欣药业,便能闻到厂区内弥漫的中成药馨香。在各生产车间,看到的是紧张忙碌有序的场景,各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工人们认真操作着每道生产工序。
在益欣药业制剂车间,车间主任王晓娟正在仔细察看各生产线的流水生产情况。“以前,制剂车间全是手工填充操作,工人也只有5名,现在是全自动机械化生产,工人也增加到30多名,每天要生产3批货,每批是150件,半个月的产量就相当于以前一年的产量。工资自然是水涨船高,现在我的月工资是3600元,工人平均工资也都在3000元左右。”王晓娟说。
单品产值超过亿元
据李红军介绍,大唐制药入主益欣药业后,在从源头抓起的同时,依靠政府部门及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的资金扶持,投入600余万元,单独建立丹珍头痛胶囊生产车间和生产线,产品原料选自高原野生药材,依据现代中医理论和经典名方,对配方进行现代改良。
2012年,丹珍头痛胶囊顺利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强制配备的市场需求量进一步增长,现有的生产能力再次遇到瓶颈,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为了继续巩固和提升企业发展空间,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必须再次进行产能扩建。2013年底,益欣药业开始筹建“丹珍头痛胶囊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努力做好丹珍头痛胶囊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实施工作。
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3300万元,新建前处理、提取车间、制剂车间及立体周转库房,于2015年10月完成。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2.5亿粒胶囊的生产能力。在提高研发能力方面,益欣药业投入800万元继续建设和配套完善企业研发中心。
截至2015年底,益欣药业已实现工业总产值3.3亿元,其中丹珍头痛胶囊实现单品种产值过亿元,成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为数不多的单品产值过亿的医药产品之一。
向10亿元产值挺进
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益欣药业将立足青海,通过资源整合,新建研发生产基地即民族医药产业园项目,提高研发和营销的双轮驱动能力,用3~5年时间,把益欣药业打造成青海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
以青海益欣药业为整合平台,将青海益欣药业和西安大唐制药合并整合,发挥集约化优势,努力培养产业集群效应,力争在3~5年内,将2~3个产品培育成全国知名品牌,单品种产值超过3亿元,提升企业在全国医药行业的竞争力。在此期间,继续整合优质医药资产,寻求企业融入资本市场,推动上市发展的工作。
同时,规划建设青海益欣药业民族医药产业园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中药产品生产线、西药产品生产线各两条、中药饮片工厂、产品研发中心、立体仓储配送以及行政综合大楼、西北营销管理中心。项目总投资3.2亿元人民币,项目建设周期3年,建成后将形成硬胶囊年生产能力10亿粒,片剂年生产能力5亿粒,软胶囊年生产能力2亿粒,中药饮片年处理能力1000吨,项目达产达效后将实现年工业总产值10亿元人民币,新增就业岗位1000人。
此外,通过强强联合、资源共享的办法建立研究的新平台,重点瞄准以高原特色生物和临床一线用药为主的化学药品作为研发工作的导向,努力实现产品梯次储备和可持续发展,力争在3年内实现在研产品的突破。
“今年,公司产值目标是5亿元。在未来五年里,我们将依托研发平台,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计划到2020年,实现丹珍头痛胶囊单品产值过3亿元、企业工业总产值过10亿元的目标。”对此,李红军充满信心。
而对于在益欣药业一干就是15年的王晓娟和她的同事来说,似乎更关心自己的收入。“公司还在不断成长,五年之后,我想我们的工资收入还能再翻两三倍。”王晓娟微笑着说。(肖子树 韩福萍 历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