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神奇”的湿地
“平时闲了,我们村的大人、娃娃们就喜欢带着酿皮、凉面、啤酒,提着小马扎,到公园里耍一天,美得很!”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东岗村村民方志孝所说的“公园”,却是乐都区污水处理厂东侧的“湟水流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示范工程”。说它神奇,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像是一座公园。
6月2日,记者随省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来到了这片“神奇”的人工湿地。摇曳的芦苇、清澈的流水……“公园”般美丽的景色下隐藏着一套完整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污水能够得到深度净化,进而排出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
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院长翟永洪介绍:“这个项目总面积14000平方米,主要处理对象是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尾水,采用“复合型潜流人工湿地+表流人工湿地”的生态型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工艺,也就是通过“基质-微生物-水生植物”三位一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协同效应,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使水质达到并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Ⅳ类水体标准”。
这个人工湿地项目是根据我省高原高寒缺氧气候特点量身打造的,目前已申请专利2项,并已完成地方标准《河湟谷底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规范》。
“我们这个项目在2013年7月正式启用,取得了良好的污水净化效果。湿地的用水通过管道从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口引出后,先进入潜流湿地利用,再通过表流湿地汇入湟水河。自然潜流的水,从地下渗出后,经过地面上植物吸收后,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整个处理过程完全符合环保理念,虽然初级建设时成本较高,但后期就可以不用人管了。总的来说,达到了经济和环保的双赢。”项目负责人祁彪博士告诉记者。
湟水河,为我省60%的人口提供用水,被称为“青海人民的母亲河”。由于河岸两边建有多个污水处理厂,有些污水尚未达标就直接排入河中。如何开展湟水河流域的污防工作?这些污水还能去哪里?人工湿地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经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处理后的水可用于农田灌溉,因此排入湟水河不会产生污染。如果湟水河周边都建立起这样的工程,将有利于湟水河生态环境的修复。”详细了解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流程及原理后,检查组认为:“这种创新方法很好,各地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借鉴学习。”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可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它既可应用于污水处理厂,也可应用于普通农户,推广此项目对生态保护将有积极意义。经过3年多的实践、研究和培育,湿地中的芦苇、香蒲、菖蒲、睡莲、水葱等水生植物,长势良好,一片鲜绿之下,污水变成了“净水”。在这片“神奇”的湿地之下,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希望之路正如潜流般绵延展开。
相关链接:
人工湿地是通过工程化模拟自然湿地,人为设计、建造的,由“基质填料-水生植物-微生物-水体”组成的四位一体复合水体净化生态系统,依靠系统内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效应,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化学转化、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并利用流体动力学原理,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