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贫困群众解忧是我毕生追求 记李家峡管委会副主任马文海
开栏的话: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基层干部践行群众路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身边典型教育人、激励人,营造扎根乡村、干事创业、服务群众、默默奉献的良好风气,展现新时期乡村干部的美好形象,青海日报记者近日采写了一批反映“最美乡村干部”感人事迹的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灾难是人生的试金石。”在不幸面前,有人哀叹,有人困顿,有人却因此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35岁的马文海显然属于后者。
在化隆回族自治县李家峡管委会的村庄和社区里,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右手残疾的回族干部,他用藏语和群众交流,讲解党的惠民政策,不知疲倦地在忙碌着。他就是李家峡管委会副主任马文海。马文海的故乡在化隆最为贫瘠的卡力岗山区,学生时代的一次事故导致他右手致残,完全丧失了功能。贫困的生活经历和右手的伤残,使马文海对农村残疾人、贫困户等弱势群体的困难有了更为深切的体察。“每当看到他们,我心里就有一种疼惜之感,就想为他们做些什么。”马文海说。
凭着这份情愫以及办实事解民忧的行动,马文海赢得了辖区村民们的尊敬。黄河沿村村民王全福一见到马文海就拉着手不放。王全福的妻子10年前因车祸去世,留下年近九旬的婆婆、未成年的儿子和一个残疾女儿。马文海经常到他家嘘寒问暖,和县残联的同志一起送来生活用品进行慰问。2013年还主动代办申请,把王全福的儿子、女儿都纳入了低保。王家的几间土坯房已有20几年历史,一下雨不是这里漏就是那里漏。马文海就为王全福家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记者采访时,几位亲戚正在王家帮忙施工,一座崭新瓦房的主体已经有了模样。今年,王全福的儿子考上了大学,马文海又忙着给他联络申请助学金。
“马主任把我们当成自家人。”王全福说,“他每次到村里来,总爱去有困难的人家。”
为了解决村民们的邻里纠纷,收缴新农合医疗金、养老金等,马文海经常在村里工作至深夜。他家离单位仅10公里,为了工作却经常连续一两个月回不了一次家。
调到对李家峡管委会只有两年时间,马文海对这里几个村庄和社区的情况都已了如指掌。谁家住哪里、有几口人、经济条件如何马文海都清清楚楚,而对五保户、残疾人、贫困户、老年人的情况,他更是了解得比村干部还清楚,甚至能叫得出这些人家孩子们的名字。
马文海对困难群众的关爱还要追溯到十几年前。1998年,马文海作为村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来到西宁读大学。看到省城的女孩子们从小和男孩子一样在学校就读,使从小生活在偏僻山村的马文海受到很大震撼。“要改变命运,必须从孩子们的教育抓起。”回到家乡任教后,他一个个做乡亲们的工作,动员他们送孩子尤其是女童接受教育。在他的努力下,牙曲村的学生从50名发展到100多名。
从2001年开始,马文海先后联系省电力信通公司、西宁市“爱心之帆”、县残联等方方面面,给德恒隆乡牙曲学校和当地孤残群众解决了不少困难,使牙曲村160多户1000多人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13年来,马文海累计争取学习用品、办公用品、面粉等折合人民币达19万元。他还每年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捐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同时长年无偿帮扶德恒隆乡牙曲村的艾木那、海吉车、阿飞三名孤儿。在他的帮助下,牙什尕镇北岸小学的学生们有史以来首次穿上了校服,今年新学期一开学,这个小学的学生们又收到了200多本课外书。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为各族群众服务,为困难群众解忧将是我终身的追求。”马文海说。(辛元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