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心系农民 情洒太行——追记太行山新愚公李保国

05.05.2016  15:04

  图为2016年1月27日,李保国为果农讲解果树冬季修剪技术。张梦琪摄

  李保国,1958年2月出生于河北武邑,中共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蚕桑专业并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开发推广工作。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等荣誉。是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人民网石家庄5月5日电(张梦琪)春末夏初的岗底村,细雨绵绵。满山的苹果树在微风中忧伤地摇曳,簌簌作响,仿佛是低回的呜咽,如泣如诉。

  李保国教授离世已近一个月,尽管当初万人恸哭、挽幛如云的场景已经过去,隐隐地,那悲痛凝重的氛围依然笼罩着巍巍太行。

  我们沿着李保国生前科技开发的足迹一路走来。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

   苹果花开的日子里李教授永远地离开了

  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

  绿岭成片的核桃林绿了。

  而李保国,却永远地走了。

  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58岁。

  突然的噩耗震惊了爱着他的人们。

  “如果知道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我一定不会这么由着他、顺着他。”妻子郭素萍眼中的泪水诉说着生死永隔的悲伤。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邢台,都留下了李保国奔波忙碌的身影。

  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

  “4月1日,邢台—南和;4月2日,邢台—前南峪;4月3日,邢台—南和;4月4日,邢台—保定……4月8日,顺平—保定……”学生手中的日程表默默无言,却详细记录着他心系农民、情洒太行的赤子之心。

  “苹果花要开了,李教授啥时来俺们村指导啊?”在他离去几个小时后,手机里又传出熟悉或不熟悉的乡音,那些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期盼着他的帮助。

  未开发治理的大山,未完成的红树莓事业,未脱贫的农民,未毕业的研究生,倍加疼爱的小孙子……这辈子,他最牵挂的事和人,纵然有千般不舍,还是撒手而去了。

  李保国教授任职的河北农业大学,上千群众、师生从石家庄、邢台等地赶来,送他最后一程。

  河北临城、内丘、平山、阜平、唐县等地,上万名群众自发组织悼念活动,缅怀这名带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太行新愚公”。

  在网络上,上百万人怀念祭奠他,近30万人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上烛光,照亮天堂路。

  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们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

  太行呜咽,群山含悲,其哀其痛,撼天动地。

  邢台临城县一万八千亩的核桃林,漫山遍野。可将“荒山”变“金山”的李保国教授,却永远走了……

   农民兄弟泪别恩人:我们要成为你

  “李教授是我们村的大恩人。30年来,他扎根这里,成为我们村的‘科技财神’。”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村支书杨双牛说。

  当喇叭里传出他的死讯,家里、街上、果园里哭声一片。村民不相信,那个有着“黝黑脸庞、憨厚笑容、粗糙双手、随意衣着”的教授兄弟走了。

  李保国去世第二天上午,岗底村村民活动中心礼堂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白花团簇的正中间,李保国的遗像目光平静而温和,600多名村民来到这里,整齐站立,沉痛悼念李保国同志。不少村民红肿着眼睛,低声抽泣……

  1996年,李保国跟随河北农大科技救灾团来到岗底村。大洪水刚刚冲毁了村里的250多亩耕地。看着村支书杨双牛难过的样子,李保国悄悄在一个烟盒上写了个电话号码,递给杨双牛,说:“我可以帮你们富起来。”

  “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30年来,他扎根这里,成为我们村的‘科技财神’。”作为李保国老朋友的杨双牛泣不成声:“他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我觉得,他是累死的。4月6日中午,我们还在一起谋划岗底的太行山美丽生态大花园建设,探讨苹果深加工项目,没想到这才几天的工夫,就再也见不到了……”

  20多年扎根深山,李保国把苹果树变成了摇钱树。从套袋、去袋、转果,到摘叶、铺反光膜、施肥,李保国创立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并印成“明白纸”,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注册的“富岗苹果”多次获奖,并获得全国驰名商标。如今,“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太行山的多个县市369个村,种植面积5.8万亩,产量超过1亿公斤,7万多名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李保国觉得,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是把他变成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他”。 “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还有许多山区农民在过苦日子,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李保国生前如是说。

  20年来,李保国把岗底村200多农民培养成“永久牌”的果树专家,成为“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有人问我你们一年给李保国多少钱?他们觉得不给李老师钱,他不会这么在村里搞服务。实际上,他不仅不拿钱,有时还贴上了自己的课题经费。”杨双牛说。

  不仅仅在岗底村,数十年如一日,他默默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小山村。葫芦峪村、前南峪村,富岗苹果、绿岭核桃……李保国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一串闪亮的名字深深地镌刻在太行山上。

  在李保国教授家里的书柜上,一个压膜封存的叶子标本已经放了很多年,在标本旁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行字——拼将一死酬知己,裁红剪绿任由之。张梦琪摄

   学生跪拜恩师:传承精神完成老师遗志

  “老师虽然离开了,但我却总觉得他还在,每个场景都是那么的熟悉,似乎还能听到他在我耳边的谆谆教诲……”李保国的博士生孙萌每次谈起恩师,都泪流满面,“虽然是弟子,但老师早把我们当成他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尽孝心,老师就走了,这将是弟子们终生的遗憾。”孙萌说。

  4月12日,在李保国的追悼会上,他安详地躺在水晶棺里,成片的花篮花圈上写着他的名字。弟子们几次跪别恩师,无法接受。

  “如果有来生,我要做您的亲生儿女,看好您的身体,让您长命百岁,安享晚年。”弟子们一遍遍呼喊。

  李保国不仅是科技攻关的高手,也是甘为人梯的良师。

  他常说:“一个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坚,力量也有限。我要让更多学生成长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

  “他一直都上着本科生的课,我说你实在忙不过来就象征性地上几次课,剩下的给年轻老师分分。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引导,使学生热爱农林专业。”河北农大林学院党委书记卢振启说。

  李保国带的硕士研究生,七成以上考上了博士,而且全部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从今天起,我们会擦干眼泪,学着独立,早日完成科研试验、毕业论文,沿着您的脚步,把您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太行山更绿,让更多的老百姓脱贫致富。”孙萌说。

  “从太行山麻岩山地到干旱丘陵岗地,他毕生致力于山区综合开发治理和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国辉说,“这30多年,他干了比普通人70年还多的工作。我们要沿着他的足迹,帮助更多太行山贫困群众致富。”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愿做太行山上一棵树。我的根,永远扎在这里。”生前,李保国曾如是说。如今,他的精神,将永远矗立在太行山上。年年太行披绿之时,人们会一次次忆起他的功绩。在人民心里,李保国永远与太行一体,与群众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