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棚户区改造让每一位住户搬得满意、住得开心

14.11.2014  15:19
核心提示:     深秋的大通县城,阳光灿烂,秋色绚丽。   几位正在铺设人行道地砖的工人一边手脚麻利地干活儿,一边回望着周边一幢幢拔地而起的住宅楼说,我们终于能够住上这样的一套楼房了,太好了!笔者从攀谈中得

  

  深秋的大通县城,阳光灿烂,秋色绚丽。

  几位正在铺设人行道地砖的工人一边手脚麻利地干活儿,一边回望着周边一幢幢拔地而起的住宅楼说,我们终于能够住上这样的一套楼房了,太好了!笔者从攀谈中得知,原来这些新建的楼房区是青煤集团棚户区改造安置区。

  这些新建的住宅小区就是大通县棚户区改造初见成效的一个缩影。

  从2008年起,大通县以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重点,以新建廉租房、公租房和加快棚户区改造为保障形式,把保障性住房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工程深入实施,并逐年扎实推进。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一户户无房家庭、困难家庭、危房家庭陆续搬出了老旧的棚户区,搬进了温暖舒适、干净明亮的安置小区。从此,安置户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牦牛山脚下搬进幸福小区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一些从浅脑山地区来大通县城从事多种经营的山区农民,选择在牦牛山脚下安家落户。自此,这片散乱的居住区域成了大通城郊的脏乱差地带。

  杨月玲一家是居住在牦牛山脚下的老住户,为了尽量住得宽敞一些,她和丈夫在小宅院里陆续加盖了十三间房屋。2012年8月11日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杨月玲和邻居遭到洪水的袭击。在抢险人员的努力和帮助下,她家和其他邻居都顺利地排出了洪水,保住了庭院。从这以后,杨月玲一家急切期盼着尽快从这里搬走,不再遭受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2013年,大通县经过多次努力,从省上争取到了牦牛山不稳定斜坡治理项目,对居住在山下的132户实施整体搬迁。杨月玲一家听到这一喜讯喜不自禁,奔走相告。但令她没想到的是,有两户邻居却迟迟不肯搬迁,一个劲地跟协调组人员讨价还价。杨月玲想好好劝说一番,谁知,这两家邻居却对她冷嘲热讽:你拿了国家给的那么多好处,当然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满足我们提出的要求,就是不搬……无奈之下,杨月玲一家和其他住户搬走了,仅剩下这两家住户不肯签字搬离。

  一个月后,已经顺利搬进光明小区新楼房的杨月玲,又来到那两家死活不肯搬迁的邻居家里,推心置腹地进行劝说。她深有感触地向两家邻居诉说了居住在这里的危险和困难,又介绍了自己一家人住进新楼房的幸福。两家老邻居最终动了心,在搬迁协议上签了字。自此,这132户散居户搬离了牦牛山下的这片危险地带。

  10月31日,笔者随同社区工作人员走进了光明小区杨月玲的新家。宽敞明亮的房间里,透出一股暖暖的气息。杨月玲忙着为客人倒水、削苹果,话语间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看着装饰一新的屋子,我们也忍不住点赞:你家的新房子装潢得真漂亮啊!杨月玲颇为感慨地说:就是啊,我活了大半辈子,头一次住这么好的楼房,应该好好拾掇一下,也该享享清福了!说这话时,我们分明看见,她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这位曾在山脚下蜗居了30多年的老人,当梦想成真的此刻,她怎能不为之动容呢!

  从杨月玲家出来,我们在赶往另一住户家采访的途中,正巧遇到了去原光明化工厂老家属院做搬迁动员工作的桥头镇副镇长马秀清,她告诉笔者,虽然动员工作刚刚开始,压力和阻力比较大,但我们坚信只要把工作做到位,老住户们一定会顺利搬进新住宅区的。

  据马秀清介绍,截止到目前,光明小区计划安置的150户住房困难户已经全部入住新区,他们对住房和周边的生活环境非常满意。随后,她指着左侧不远处两幢正在拔地而起的楼房说,那里是新建的八一中学,明年这里的孩子们上学就很方便了!应约前来接受我们采访的住户贺得成也显得无比兴奋:太好了!娃娃们能就近上学,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党和政府不但给我家解决了住房困难的老大难问题,还彻底地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住房困难户: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家

  八年前,马生海夫妇居住在大通煤矿区一条偏僻的胡同里。由于院落狭小,他们只能靠父母分到的一间半房屋凑合着生活。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简陋屋室,因处在低洼的路旁,加上房屋建筑材料简单粗糙,住了不到一年,地基开始塌陷,墙壁出现裂缝,时时面临着倒塌的危险。

  回想起当时的居住环境,马生海的妻子赵玉梅心有余悸:那时候是我们一家最困难、最担心的日子。每到下雨天,房子外面下大雨,屋里也就滴滴答答地下起小雨来。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们两口子为排屋里的积水,折腾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亮时,雨停了,屋里的积水也才排除完了。望着被雨水浸泡得不成样子的家具,我经常对着冷凄凄的屋子偷偷地哭喊——老天爷啊,我们哪一天才能有个像样的家呀?

  从2006年起,马生海一家在县城租房生活,这一住就是四年多。这期间,他们时刻盼望着能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

  2011年10月,随着大通县第一批廉租房建成投入使用,马生海一家被列入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对象。按照区域划分,他们被分派到了黎明小区居住。2011年11月16日,在拿到新住房钥匙的那一刻,马生海的妻子赵玉梅激动地哭了。她颤巍巍地打开房门,一个劲地将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往新房里让。张望着明亮温馨的新居,她再次被感动了:多少年了,我们时时刻刻盼望着能住上一个温暖宽敞的新房子,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如果没有这样的好政策,我们是住不上这样的好房子的!

  2014年10月30日,深秋的一场细雨正淅淅沥沥地飘洒着。我们在黎明小区物业人员的引领下,再次走进了马生海的家里。尽管外面下着秋雨,但在马生海的家里我们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赵玉梅手脚麻利地忙着为我们端茶倒水。问起这两年的居住情况,赵玉梅如数家珍:实话好啊!房子亮堂、经济适用;这两年我们还享受了低保政策,再没啥要求了,只盼着高高兴兴地过日子呢。问及家里的供暖情况时,马生海非常干脆地说:暖和,舒适,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冷了,虽然外面下着雨,我们还穿着单衣呢。说这话时,我们分明察觉到,马生海两口子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涟漪。

  2012年5月,青海煤业集团在县城园林路北侧建成了煤苑小区,首批安置煤矿棚户区住户1500户,马玉兰老人一家是首批安置户之一。

  住进新家的那一天,马玉兰老人买了一大包糖果,向邻居好友散发。她和老伴一边抚摸着雪白的墙壁,一边望着明净的窗户,激动不已:没想到啊,确实没想到,有生之年,我们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立冬前一个飘着雪花的日子,当笔者和县住建局的同志再次走进马玉兰老人的家门时,老人看着我们身上的雪花,有些惊异地问:外面下雪了吗?我们点点头。老人说,如果是在平房里,9月就开始冷了,现在已经是10月底了,我们一点没感觉到冷。同行的小张半开玩笑地说:马奶奶,不是天不冷,怕是你心里头热乎的缘故吧?老人望了我们半晌,才若有所悟地说:对对对!我心里热,自从我和老伴住进新房来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心里头一直热着呐!

  大通县住建局房产科副科长宋菁告诉笔者,从2010年到2014年四年时间里,大通县实施改造各类棚户区(危旧房)6481套,建筑面积达49.87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达7.91亿元。

  过蟒台棚户区: 174户居民搬出旧住宅

  2014年9月26日,对平常人来说这一个普通的周末。但在原大通矿务局过蟒台的家属院里,到处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已经在这里奔波了3个多月的工作人员,正忙着为19户搬迁户搬运东西。

  桥头镇过蟒台家属院是大通县典型的棚户区。地处原大通煤矿采空区,现存的17至21号5栋家属楼均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使用时间已超过30年。由于楼层地基位于黄土沉陷地带,经过多年的山坡渗水,致使地基下沉,楼体开裂,成为危房。

  2014年3月25日,过蟒台家属院的8位老人到大通县城建部门反映情况,县城建部门及时向县政府上报了调查情况。随后,大通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专题研究过蟒台17至21号174户困难住户的搬迁安置问题。

  也就在此时,过蟒台棚户区的情况通过一些居民的微博发在网上,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切。6月26日,省长郝鹏、西宁市市长王予波专程赶到过蟒台居民家属院实地查看危房。郝鹏省长要求西宁市和大通县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解决民生问题和践行群众路线的头件大事抓实抓好,让每一户住户搬得满意、住得开心。

  由于过蟒台174户的住户预先没有纳入县上棚户区改造计划,住户搬迁后的安置成了一大难题。为此,大通县多次召开会议,在与青海能源发展集团公司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决定将174户住户纳入青煤集团棚户区改造项目范围,以棚户区改造成本价安置。

  为了把动员工作做到位,大通县专门成立了11个工作小组,从6月下旬开始,深入到各住户家中详细讲解国家有关政策规定。

  老职工苏志友和老伴自从1978年住进20号家属楼,一住就是36年。去年他家的房子跟其他邻居一样,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地基下沉、墙壁开裂现象。今年7月,县棚户区工作小组来到他家进行搬迁动员,苏老和老伴当即答应尽快搬离。可是,过了两个星期后,工作组发现,苏老一家依然没有一点搬迁的迹象。经再次上门了解,原来苏老和老伴因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出租房而焦急发愁。为了解决老人遇到的实际困难,工作组及时与桥头镇政府联系,给两位老人在天麒华亭住宅小区协调了一套面积50平方米的廉租房,将他们暂时安置了下来。就这样,为了让过蟒台棚户区的住户尽快搬出危险地带,大通县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多方寻找房源,相继为19户搬迁户联系到了新的房源,将他们安置了下来。

  据大通县住建局办公室主任张宝平介绍,今年6月至10月,大通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查了解过蟒台棚户区的现状后,召开专题协调会,敦促相关部门保证时间和进度,要求在冬季来临前将174户住户全部搬出。

  9月14日,大通县政府县长韩生才再次随工作组来到过蟒台21号住宅楼,看望住在这里的老人时,动情地说,这里的174户搬迁住户中大部分是一些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老人,为了把搬迁安置工作做到位、做细致,县上将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提供服务,确保让每一户搬迁户搬得顺心、住得安心,让每一个家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殷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