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非遗传人“刀耕不辍”传承泥塑佛像技艺
新华网太原1月3日电(记者王学涛)当人们沉浸在新年到来的喜悦中,郭成保则陶醉在自己的又一尊泥塑佛像作品里,他时而沉思端详,时而补上几刀。他说,自己塑的是五台山的一位高僧,必须让对方满意。
民间艺术离不开市场。对此,山西省非遗泥塑佛像工艺传承人郭成保深有体会。他从小跟随民间艺人学泥塑,并传承下几十匣颜料,是清道光二十二年的丹青好手曹经义传下的。一包包的矿物颜料上写着“石青、赭石、藤黄、大蓝、二黄”等字样。
在“文革”期间,他还曾跟随著名版画家力群学习,提高了技艺。之后,他曾靠制作标语、设计舞台布景等谋生。
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发展和文物的抢修保护,郭成保终于重新拾起尘封多年的泥塑梦想。三十多年来,他奔波在大江南北,塑成一尊尊雕像,参与修复一处处文物。
1999年,郭成保妙手接罗汉后被人们所熟知。在郭成保的家乡山西灵石县苏溪村附近有座千年古刹资寿寺,尤以明代18罗汉泥塑彩像闻名。但不幸的是,1993年几名盗贼将十八罗汉头像锯下贩卖,致使文物流落海外。幸得台湾商人陈永泰悉数购回,并无偿捐赠给了资寿寺。
“当时大家都为罗汉像身首合一犯愁,我手头正好有师傅传下的正宗颜料,于是毛遂自荐免费修复十八罗汉像。”郭成保说,经过4个多月的奋战,十八罗汉像复原了,人们纷纷赞叹“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的确,传统彩塑技艺非常讲究。郭成保在跟师傅学艺时,曾默记下祖传专用于泥塑的72个配方、108道工序。他举例说,在修复十八罗汉像时,泥像身首相连的木柱需要做杀虫和锋钢连接处理;胎泥是泉水下的千年澄泥,加入适量中药材后,泥就坚固结实不崩不裂;而泥像着色用的是永不变色的矿物颜料。
然而,由于传统彩塑工序繁琐,用材昂贵,真正用到的机会却并不多。“由于时间和成本原因,现代彩塑不求长久,因此无论从工序还是选材上都简化了。”郭成保无奈地说。
作为当地泥塑佛像技艺的第14代传人,郭成保这些年培养了五六个徒弟,但由于泥塑佛像是体力劳动,还需要天南海北地奔走,几名徒弟成家后纷纷转行。然而,郭成保并没有放弃,七旬高龄的他又开始培养新徒弟。
“这个活儿祖传下来的,不管有没有市场都不能丢。我只要能干动就会带着徒弟一直干下去。”郭成保说,“一定要学会、记牢,将来一定会有用的”,是师傅曾对他的教诲,而现在正是他对徒弟们的期望。
在郭成保家里,记者看到他公开发表的有关“独门绝活”的文章。他说,现在能用传统工艺做大型佛像的艺人越来越少,希望有缘人能学到其精华将技艺发扬光大。
“传统工艺制作出的泥塑,只要不遇水,保证千年不变。”郭成保说,中国古老的寺庙彩塑断代160多年,仅有不多的传世之作。如今,我们需要抢救它、继承它,将古老文明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