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峡两岸发出“诗和远方”的邀请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文博会青海展区侧记

04.11.2018  14:33

厦门文博会青海展区。

  

  民间艺人表演。(李欣 摄)

  山峦叠嶂、大漠落日、湖水浩荡、美丽的牧羊姑娘……在婉约含蓄的诗歌朗诵配音中,LED大屏里的沙画不断变换着场景。

  “这是哪里的风景啊?感觉与众不同!”“这里的风景好有意境,令人神往……”

  11月3日,厦门国际会展中心A3区,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文博会青海展区门口不断有观众驻足,他们都被LED大屏的沙画展示所吸引。走过四个年头的青海展区既厚重又轻灵,既古朴又现代,有一种以文化人的陶然之感,向参展企业和观众彰显了充满底气的文化自信,向海峡两岸发出“诗和远方”的诚挚邀请。

  走进青海展区,就会发现,文化就在日常生活中,文化就在民间社会。参展各地和文化企业以地域性和各自的特色产业取胜,不仅生动展示了我省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产品,也充分彰显了多姿多彩的青海文化魅力。

  这其中,古朴精美的沙画、石艺画、秸秆画等独特的文化创意产品更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海西俞兰文化旅游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兰本来是河湟民间刺绣的传承人,从事了多年文化产业的她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她从小在海西地区长大,细心的她发现海西当地的沙子、石头、青稞秸秆其实都可以用来当做创意文化产品的原材料。于是她不断钻研探索,最后开发出了材料和内容都取材于当地的沙画、石艺画、秸秆画等,并且定位在旅游商品,价格也易被大众接受。本届展会上,她带来的产品不但销售很好,订单也不少,这让她非常开心,也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

  作为青海特色文化产业的根脉,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底色。本届文博会,高校文创产品研发团队首次亮相,一批融入时代精神,传承创新的传统文化产品开始登场。

  近年来,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在我省开展得如火如荼。计划旨在为非遗传承提供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列入首批“研培计划”参与院校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袁志翔老师是第一次参加海峡两岸文博会。他告诉记者,参加本届文博会,不仅仅是为了展示高校的研培成果,更想通过文博会这个平台,转变观念,走出象牙塔,通过学习交流借鉴,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让他们的学识更加学以致用,促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更好地服务于青海文化产业发展和当地精准扶贫工作。

  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也成为时尚潮流的源头。本届文博会积极倡导当代设计与传统手艺的融合,对传统手艺和文化元素进行再设计、再创意、再开发。

  记者在西宁朝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展厅惊喜地看到,展厅趋于年轻、个性化的手机壳、丝巾、书签、雨伞、抱枕等文化创意产品受到年轻参观者的热捧。在厦门电视台工作的方女士对融合青海高原文化元素的手机壳爱不释手,一下买了好几个。她说,这样的产品新颖、有个性,价格也不贵,是送朋友的最好“伴手礼”。

  “用时尚的设计语言呈现传统已经成了当下设计界的潮流。”公司设计总监王学军说,“我们希望通过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拓展大众消费市场,带动90后的年轻消费群体。同时借着这次展会,希望能把自主品牌打响。”

  以文化的名义,搭建开放的平台;以文化的名义,分享机遇、共谋发展。

  海峡两岸文博会为更多的人呈现了一台传统与创意交融、现代与民间结合、文化与市场对接融合的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盛宴,彰显了青海文化产业发展美好前景和无穷潜力。也有力地促进我省文化产业整合资源、转型升级,增强全省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让更多的文化项目、文化产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