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落实草原奖补政策 绿了草原富了牧民
2011年起都兰县全面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的各项政策措施,五年来坚持做到“四个到位”,草原奖补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全面实现草原补奖政策预期目标。
资金发放到位。每年草原奖补资金直接下拨到乡镇政府,由乡镇政府对所有享受补贴的牧户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补贴资金发放工作的公开、公正与透明,保证奖补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牧户的“一卡通”个人账户。同时,县级主管部门严格监督乡镇草原奖补资金的发放情况,杜绝奖补资金被挪用、截留的情况发生。草原奖补资金及时、准确的发放有效激发了农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全县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力度,真正实现“绿了草原富了民”。2011年至2014年,共发放奖补资金26698.52万元,种草项目直补种子317万元,受益4738户、17400人。
任务落实到位。积极安排相关业务部门全面开展前期摸底调查、基本草原划定、禁牧草原划定、核减草原载畜量和完善草原承包等各项工作。县农牧局依据每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和每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给各乡镇量身制定年度任务,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使草原奖补工作具体化、责任化,确保草原生态奖补工作不断推进,草原保护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全县草原禁牧面积892.3万亩,草畜平衡面积1439.03万亩,牧区承包到户草原全覆盖,2011年至2013年三年间共减畜17.34万羊单位,完成减畜任务的100%。
办法实施到位。结合都兰实际制定《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实施方案》,以草定畜,扩大人工饲草种植面积,以生态畜牧业建设为抓手,结合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实现两增两减,优化畜群结构,建立生产资料分配机制,达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积极动员牧民种植优良牧草、饲草饲料,强化科技服务指导,积极推行饲草综合调制加工技术,使全县粮食作物秸杆利用率达到85%以上。2011年至2014年,共种植人工饲草5.5万亩,全县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7.555万亩,粮食作物秸秆收储量达30万吨以上,承载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转移减退的大部分牲畜。以合作+股份的发展模式,通过禁牧对草原和牲畜实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销售,制定草原轮牧、休牧、禁牧计划,实现草畜平衡,达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2012年、2013年、2014年农牧民人均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0%、19.85%、7.11%。
责任分解到位。每个乡(镇)确定一名副乡长和1至2名草原监理员,负责组织本乡(镇)草原生态管护员队伍开展草原生态管护工作。全县聘用466名有责任心、熟悉管护区情况的牧草原生态管护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明确管护职责和任务,签订聘用合同,落实分片包干的管护责任。管护队伍扎实开展草原法律法规、禁牧休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等有关政策的宣传贯彻,对牧户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草定畜政策情况进行监督反馈;对非法占用、开垦草原,破坏草原基础设施,采挖草原野生植物及其他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进行巡查,对草原鼠虫害、草原火情进行监测,将巡查、监测情况报告乡镇政府和草原监理机构,确保草原违法行为、鼠虫等灾害得到及时有效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