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都市报独家探访青海师大新校区
在省委、省政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下,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于去年正式启动。那么未来的青海师大新校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工程推进得咋样了,请看——
14栋学生公寓热水来自太阳能
12月2日,记者跟随青海师大副校长王锋来到位于青海大学以北500米处的青海师大新校区。这里机器声轰鸣,工人们正在忙碌。
由于青海师大老校办学空间差距较大,投入不足,硬件较差,办学主要条件不达标,从2003年开始即酝酿新校建设。记者了解到,新校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学生公寓楼、图书信息中心、院系教学楼、公共实验楼、教师教育综合楼、学校综合楼(行政办公楼)、科技实验楼、音乐美术楼、体育馆、体育场看台及室外体育设施、大学生活动中心(含生活服务中心)、动力中心及健康中心、学生及教职工食堂、清真食堂。
新校区位于西宁市城北区科教园区内,规划总用地86.89公顷(1303.35亩),整个工程投资约14.9亿元。新校区现状东为现有村落、南为青海大学、西为规划中的海湖大道延长段、北为大酉山边缘处的耕种山地。
按照规划,图书馆和教学楼在校园正中、北边为学生公寓、东面为行政楼和操场、南大门东侧为艺术楼、西侧为科技实验楼。
在新校园,6栋男生公寓楼体已全面建成,工人们正在进行内部暖气片、管网、防盗门等安装。8栋女生公寓楼主体也完成。男女生公寓按4至6人标准配备,内设阳台、卫生间、24小时热水等。
目前,图书馆、教学楼、艺术楼、实验楼等教学服务用房项目也已全面开工。为建设绿色校园,新校还将充分利用楼面,与企业合作共建,安装6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学生公寓热水来自太阳能,这也可以作为新能源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整体呈一脉双轴、双核七区
据了解,鉴于青海师大新校区建设用地较方正,地形高低错落的优越自然条件,结合地域特色、多民族特色和高原师范院校特色等,规划方案保持了原有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地形。东南部平坦地势,建设了教学楼和图书馆,并形成校园主入口和中心广场;北侧地形较高,错落布置了学生公寓;西北部的坡地建设成景观公园,美化了校园环境。
此外,整体校园规划布局还发掘青海多元的文化特征,设计构思以青海河湟文化为线索,以体现青海文化历史的虎台为核心,借喻传统师范教育圣地——杏坛之意。
校园整体形成“一脉双轴,双核七区”结构。一脉:即校园内部的景观人文绿脉,因地制宜,利用地形高差,有机串联和划分各功能地块,形成“七”字型校园整体生态系统和特色景观台地。同时,结合现状地形,融汇河湟文化要素,以西北角景观台地公园为起点,向内贯穿各书院组团。双轴:即南北功能轴和东西文化轴,两条轴线构成整个校园的空间景观序列关系和交通廊道。双核:即校园教学核心和生活核心两大“礼”“乐”核心。七区:即核心教学区、综合及艺术教学区、实验实训及预留区、学生生活区、体育教学及景观区、体育运动及配套服务区和生活预留区。
此外,结合校园现状地形和规划布局,由一条浅水系和一处景观湖面形成校园内丰富的水景环境,美化校园,调节校园微气候,为整个校园带来灵气,成为“风水之媒,校园之眸”,实为点睛之笔。
校园绿化上,加强了植物尤其是乔木的多样性,且增加彩色树种的比重;高大植物和低矮灌木的有机结合,形成丰富的竖向层次;以自然状态的植物与人工雕琢修剪的植物相结合,使之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新校后年可投用 在校生规模为一万人
新校于2013年9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2015年基本建成,2016年投入使用。
按照学校发展计划及学科设置规划,规划在校生规模为10000人,按照学科设置发展规划,师范类院校3000人;综合类3000人;工科类4000人计算新校区综合生均指标。
目前,学生公寓楼项目分为两个标段。项目先后于去年9月和11月开工,现已进入门窗、水电暖设施安装,室内外装饰施工阶段;室外道路及管网工程于今年8月20日开工建设。目前,校区中心区域环线路基基础已完成40%,校区西校门入口道路正在进行路基填筑;教学服务用房建设项目于今年10月12日开工建设,该项目的动工标志着新校区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目前,正在展开临舍搭建、基础开挖及素土挤密桩施工。
新校区建设资金由省级财政统筹7亿元,南、西校区资产置换5.3亿元,学校银行贷款及自筹约2.6亿元。
王锋表示,随着师大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获批,学校办学层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新校区建设将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办学空间不足问题,进一步改善师生学习生活环境,使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教育部相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同时,新校区建设将为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硬件支撑。校区建设将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提高我省高等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