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丰硕的“生态红利”海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10.10.2015  16:55

    从烈日炎炎的盛夏到早晚见凉的金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辽阔的戈壁绿洲上,来自天南海北的十余万“采摘大军”,在东起乌兰县、西到格尔木市的40多万亩枸杞地里忙碌着,起早贪黑、一茬接一茬地采摘熟透的果实。

  一棵棵枸杞树在历时八年的成长中,为我省“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生态建设战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海西,因为有了这挂满枝头的红、黑枸杞,曾经一片寂寥的千里瀚海戈壁顿时鲜活而生动起来。从最初的防沙治沙的生态理念,枸杞种植化茧成蝶,铺开了一条生态产业之路。

  “自2008年起,海西州的枸杞种植产业,一年一个台阶向前持续健康地迈进,目前枸杞产业已成为主导海西州地方农牧业经济,支持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已达到45万亩,荣获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海拔最高的连片枸杞种植基地证书,海西州也矢志将枸杞产业作为百亿元产业进行精心打造。”海西州副州长孟海说。

  枸杞在海西土地上“安家落户”,在给生态建设发挥“顶梁柱”作用的同时,柴达木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成就了“柴杞”以纯天然、无污染而纵横国内外市场的“金字品牌”。

  众所周知,柴达木盆地是在全国数得上的八大沙漠之一,也是我省沙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地区。枸杞种植业的崛起,无形中让海西州既担起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与责任,也为自身调结构、转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搭建了“舞台”。

  在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万亩枸杞种植示范基地,连片种植的万亩枸杞使这片昔日风沙肆虐的荒滩成为绿洲。当地防沙治沙公司负责人说:“自从有了这一眼望不到边的枸杞林,海西的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45万亩枸杞在有效改善柴达木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使枸杞产值占到全州农牧业总产值的38%,释放出巨大的“生态红利”。

  在德令哈,“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使全市枸杞种植面积达10余万亩,产量达1.3万余吨,产值达4.5亿多元。

  各园区、基地通过枸杞产业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00余人,每年吸纳当地和省内外其他地区农村劳动力达5万人次。德令哈市防沙公司与周边农牧民1.5万人签订了长期除草、修枝、采摘等劳务合同,人均年增收7000余元。

  海西的“枸杞蛋糕”越做越大,带来的福祉也向省内外延伸。

  来自湟中县大才回族乡的枸杞采摘经纪人马成禄说,每年他都把家乡的几百名乡亲组织到海西采摘枸杞,统一签合同,统一发报酬,每年都挣来上百万元的收入。

  来自河南省南阳地区的农民刘淑英说,她和几十名“家乡人”,每年在枸杞采摘季节赶到诺木洪农场。采摘一斤枸杞按1.3元钱计算,每人每天收入都在上百元钱,几个月忙下来,返乡时大家腰包里都揣着上万元的收入。

  枸杞园里一片“火爆”,在市场上打造品牌,在内里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也在悄然中聚集发展能量。

  海西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柴杞”形成了生产环境洁净,水质土壤无污染,营养成分含量高,果大肉厚等级高的若干优势。借着“柴杞”在市场上的“含金量”,全州已被欧美认证的有机枸杞达7万余亩,年出口有机枸杞达500多吨,年收入达4000余万元。也借助这股推力,各龙头企业和园区精心打造品牌。“大漠红”、“林生”、“柴杞红”、“柴杞宝”等一批枸杞特色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显露头角,闯出“柴杞”的一片天地。

  “柴杞”在一手搏击市场中,一手以“有机、绿色”为核心,瞄准市场需求,培育壮大“柴杞”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提升枸杞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延伸枸杞产业化链条,推动枸杞产业由单一的销售干果向精深加工发展。

  德令哈市在建成40条枸杞加工烘干线、形成年烘干干果能力达7200吨的同时,分别建成有机干果出口加工生产线、枸杞浓缩汁生产线、枸杞含片生产线各一条。都兰县建成年制干果达1万吨生产线的基础上,“大漠红”100%枸杞汁在广州产品发布会“一炮走红”……

  枸杞树上果实累累、枸杞下的“林下经济”也开始显山露水。

  投资2800余万元、于去年落地的和润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高原生态枸杞鸡养殖场,坐落在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以当年建设、当年收益成为目前德令哈市规模最大的枸杞鸡饲养基地。

  一排排鸡舍、一条条养殖线,看似跟普通的养殖鸡没啥不同。

  “区别大了。利用当地特有的枸杞和叶杆作饲料养殖蛋鸡,在养殖中,一方面蛋鸡吸收枸杞的原料营养,另一方面枸杞鸡的排粪又在发酵后作为农家肥施到枸杞地里,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农业的绿色产业链。”基地办公室主任曲振东说。养殖场现年产枸杞鸡10万羽,日产枸杞蛋5吨,在市场一直走俏。

  而与此同时,都兰、乌兰两县也背靠枸杞资源,探索枸杞副产业,延长产业链。鼓励枸杞种植户养殖枸杞鸡、枸杞羊,生产枸杞花蜜。都兰县养殖的2万羽枸杞鸡、5000只枸杞羊,生产的45吨枸杞花蜜,成为新的亮点。

  海西,曾靠着“地下”的资源在全省领跑,而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海西凭借着生态保护契机在“地上”汇聚了又一发展资源,脚下的生态之路注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