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探伤工——行走在青藏线上的“钢轨医生”

06.11.2014  11:38
核心提示:  记者体验:  从早到晚,日复一日,他们手推超声波钢轨探伤仪,踏遍铁路线上每一根枕木,检测铁路线上的每一寸钢轨,保证列车行车安全,他们就是铁路上的“钢轨医生”—&

  记者体验:

  从早到晚,日复一日,他们手推超声波钢轨探伤仪,踏遍铁路线上每一根枕木,检测铁路线上的每一寸钢轨,保证列车行车安全,他们就是铁路上的“钢轨医生”——钢轨探伤工。“我们给钢轨做探伤,就像医院给病人做B超一样。”青藏铁路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探伤车间主任杨雄伟形象地解释自己的工作。日前,记者来到格尔木南山口,体验了一把“钢轨医生”的辛苦和快乐。

  10月底,天气渐渐转冷。格尔木南山口的山头已被白雪覆盖,蔚蓝色的天空下,青藏铁路像一带彩带蜿蜒伸向远方。

  刚出车门,凛冽的寒风将记者吹了一个趔趄。格尔木工务段探伤车间主任杨雄伟一把拉住记者。他说,这样的天气还算是好的,在昆仑山上,经常刮大风,近百斤重的探伤仪都会被风吹下钢轨。工友们常常要用尽全身力气轮流操作才能完成任务。

  杨雄伟分配了任务。两名工长各自带着工友上线,开始了一天的作业。一人操作探伤仪,两人紧盯着显示屏,以每小时不超过两公里的速度检查作业。还不时弯腰探身,对接头夹板及螺栓内外目测检查。

  杨雄伟说,探伤工要采用超声波钢轨探伤仪和手工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定期给钢轨“体检”,及时准确地发现各种钢轨病害,并根据钢轨的伤损情况及时采取整治措施,以确保铁路运输安全。他们和医院的医生一样,也要采用望、闻、问、切的方式。望,就是认真观察探伤仪和钢轨外表;闻,就是仔细倾听探伤仪发出的各种声音;问,钢轨虽然不会说话,但是,钢轨和连接处会在工友的敲击下发出不同的声音,经验丰富的工友会根据声音的不同判断出伤痕的位置和大小;切,就是对症分析,通过上述几项步骤,做出准确判断。

  “每次钢轨探伤仪屏幕上显示波纹线时,说明钢轨上就会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车轨容易热胀冷缩,尤其是冬天,哪怕是一毫米的伤损,都有可能造成列车轨条被拉开,发生危险。所以,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和懈怠。”杨雄伟说。每发现一处隐患,他们都要停下来仔细查看,做好记录,并立即通知设备管理车间和工区及时处理。

  虽然天气晴朗,但气温较低,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记者很快就被工友落下了一大截。杨雄伟说,车间职工常年奋战在一线,不管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他们都一步一步检测着每一寸钢轨。冬季天气最冷的时候,气温能达到零下40摄氏度,探伤仪都有被冻罢工的时候,他们就在现场等,一直等到天气稍暖和些,仪器恢复过来再作业。夏天,紫外线更是厉害,对紫外线过敏的职工常常被晒得脸上、胳臂上全是水泡,痛氧难忍。因此,工友们每次出发前,都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全身武装,即使这样,由于海拔高,空气含氧量少,还时不时会出现身体不适的现象。

  “钢轨探伤也是有讲究的,行进时速不得超过三公里,如果快了就会出现检查疏漏,所以越慢越好。”杨雄伟告诉记者,他们平均每天探伤检测钢轨八公里,得走上五六个小时,当遇到钢轨接头和道岔时,还得用铁锤敲打钢轨“听音辨缝”。这样算下来,现年50岁,从事探伤工作26个年头的工长康景琪,在钢轨上走过的历程已经能绕赤道一圈。

  下午一点多钟,大家已是饥肠辘辘。众人找了一处向阳背风的地方席地而坐,开始吃饭。一袋咸菜,几个包子或馒头,一杯水,就是他们的午餐。大家吃得很开心,说着一些工作和家里的事。他们说,夏天午餐最美,铁路线附近的沙葱、野韭菜是大家可口的小菜,也为工友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快乐的滋味;而冬天吃饭就很麻烦,饭菜都被冻得冰凉,包子馒头就像石块一样;最不能忍受的沙尘天气,不管躲在哪儿,一张嘴就是一口沙土。

  吃完饭,大家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慢慢滑落的太阳将他们的影子不住地拉长。

  “杨主任,来看看这儿!”伴随着探伤仪发出的刺耳的蜂鸣声,一名工友指着面前的钢轨大声喊道。杨雄伟马上赶了过去,其他人围了过来。杨雄伟认真察看了探伤仪上显示的波形,然后用榔头一下一下地敲击铁轨,仔细倾听每一下声响。随后,他俯下身前后左右仔细检查。“没事,这是螺栓勒痕。”经过确认,杨雄伟一边起身,一边拍打着身上和手上的尘土。

  大家悬着的心都放了下来,继续缓慢前行,探伤仪的探测声在青藏线上继续响起来,传向幽远的大山深处。